谁是真正的自主创新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 20:17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评论员 文钊 “汉芯”系列芯片造假案终于水落石出。上海交大公布的最终调查结论说,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欺骗了媒体和公众”。
听起来陈进罪大恶极,不过平心而论,陈进弄虚作假固然可恨,但深究起来,恐怕罪不仅在陈进。在中国的传统科研体制下,自主创新主要依赖于科研院所,依赖于举国体制下的大量投入和集体攻关。中国在“两弹”和航天领域的赶超端赖于此。 但是时至今日,这种体制的弊端却也尽显无遗。尤其是目标指向能够带来巨大市场价值的自主创新行为时,过去的经验并不足以保证我们今天的成功。 我们大概可以看到,陈进的一项所谓的自主研发成果为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命运转折。他先是成为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的首任院长,跻身“长江学者”之列,并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继而相继拿到了两个中央部委的科研项目,以及上亿元的课题经费。国家待陈进之厚,足以说明国家对自主研发的期望之深。要知道,如果汉芯系列果真成功,将标志着中国芯片工业核心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但是这最终却成了一场空欢喜。因为自主创新自有自己的生成逻辑。过去的经验使得我们更愿意相信,自主创新总是在政府规划与掌控之下,集中大量的资源和金钱攻关的结果。然而经验同样告诉我们,这种努力集中于特定领域时或许奏效,但如果主导科学界的传统创新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政府不能够从体制上保证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并且通过合理的激励方式激发其最大的创新热情,陈进就不会是最后一个造假者,“汉芯”也绝不会是最后的假成果。 我们呼唤企业能够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但在现实中这显然是有困难的,特别在企业的自主创新与传统体制和传统利益有所碰撞的时候。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盛大公司的陈天桥。 陈耗费资财,打造自己的盒子计划,初衷也不过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传统信息技术的对接,打造全新的数字娱乐平台。而三网合一,事实上也打破了广电垄断。只不过陈天桥的奇思妙想虽然从技术上来说无懈可击,但是一旦回到现实中间来,就马上碰了壁。广电总局一纸公文,要求电信运营商不许与盛大等合作,陈天桥的盒子计划就彻底泡了汤。 陈进的身败名裂和陈天桥的折戟沉沙,说到底是一回事。设若陈天桥的盒子没有被广电打个粉碎,谁敢说他不能创新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呢?而这中间所潜藏的商业价值,就是对创新者的最大的回报。即使陈天桥失败,又有什么关系?这正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看看中国的互联网吧,网络经济的飞速成长,足以说明政府把自主创新的主动权交给企业会激发多大的创造和市场价值。 创新面对的是未知的世界,只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能够机敏地对可能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也只有企业的创新能够被市场真实地检验。企业同时承担着自主创新的风险和收益,它们绝对不会容忍传统体制下科研成果一经认定就被束之高阁,也不会出现那些貌似创新却了无用处的所谓创新。而在政府主导的创新体制下,这样的成果却大量出现。 一旦政府继续为这种表面的自主创新繁荣所吸引,并且不惜耗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于其中,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无疑浪费了大量的有效资源,挤压了民间企业自主创新的空间。尤其是,当政府之手对可能危及既得利益者的创新行为进行干预时,一个创新者的折戟可能意味着更多创新能力的丧失。 中国已经确定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也已明确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循此思路,政府应该把更多的信任投向民间企业和民间资本,并且对每一个创新的想法乐观其成而不是横加干涉,谨慎而宽容地面对创新可能改变的世界,而不是在出现任何一个反常规的苗头时就立即打压,果真如此,我们应该可以研发出货真价实的“汉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