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国务院六项措施调控房地产业 > 正文
 

泡沫趋势恐难阻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 09:03 经济观察报

  魏加宁/演讲

  我最近刚好在做一个关于日本当年经济泡沫的研究,对比当时的日本和中国经济当前的状况,确实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特征。

  比如,当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日元承受巨大的升值压力;
股市火爆;包括房地产价格、地价也上升极快,当时有大量的银行资金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股市和房地产行业;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当时日本的CPI(消费物价指数)也表现得很稳定,所以日本央行迟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一直是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这些特征来对比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能看到很多相似的现象: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大幅升值,但压力很大;这几天,股市也出现井喷,还有其他资产市场,就像你们报纸写的《中国资产市场井喷》,

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这也是和日本当时相同的现象,而且,我们的CPI也看着挺好,比较稳定。

  为什么我觉得日本的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呢?日本在泡沫破灭之后自己总结当时没有及时采取什么措施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当时的CPI比较稳定,所以央行一直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CPI的指标当然可以用,但是日本的这个教训就是,光看CPI是不行的,还要看资产价格。日本当时的央行行长在退休之后,几次来中国在人民银行演讲时都提到这一点,他说当时没有采取行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当时只看CPI,不看资产价格。

  所以,当时日本经济泡沫的一些基本特征,好像中国在目前这个时期都具备了。当然,我们有很多自己特殊的原因,比如,股市好是因为股改,房地产是因为房改后的需求大了等等。每一个单独市场的向好,都能看到它有它单独的理由,但是,把这些综合起来看,至少从表面上,我觉得和当时日本的状况是有相同的趋势的。所以我确实觉得目前

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是防止泡沫经济。

  当然当时日本的状况和中国目前的状况也有一些不同之处,除了中国是城乡二元经济等等之外,还有两个非常不同的地方:一个就是,当时日本的银行业还比较健康,没有多少不良资产,而我们银行已有不少不良资产;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当时日本的制造业确实是非常好的,是真正的“日本制造”,而我们现在所谓的“中国制造”,严格意义上只是“中国加工”,甚至“中国组装”,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更谈不上是“中国创造”。所以我现在非常担心,中国一旦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泡沫经济的话会是个什么状况,而且这种局面下是很容易产生泡沫经济的。

  中国现在面临的压力也和当时的日本不一样,现在市场的力量更大,市场的压力可能会比当年七国联合起来的压力更大。

  所以目前这个时候我确实很担心。因为你看着它好像就要形成一个泡沫经济,但是好像又没有一些具体的办法可以阻止这个方向。现在的

宏观调控可能是需要一个与形成泡沫的方向相反的政策,比如金融政策上,不要在升值的时候,还保持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点可以从日本的教训中得出结论。

  政府光“堵”是不行的,哪儿出了问题,就赶紧去堵哪儿,觉得房地产有问题就去堵房地产,觉得股市井喷了,是不是要去堵股市,这是不行的。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整体上的制度安排,就是现在钱很多,你要让这些富余的资金去它该去的地方、需要的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引导这些富余资金去最合适的去处。

  那么去哪儿呢?我想真正能够救中国的,还是要有所谓真正的“中国制造”,我觉得“自主创新”可能是中国惟一的救命稻草,中国将来如果不走这条路,那泡沫无非是迟早的事,从所有国家的经验来看,从来没有泡沫不破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需要想方设法,把这些过剩的、多余的资金,都引导去自主创新。我们之前也刚和科技部合作,研究自主创新的一个课题,就发现中国目前的科技创新,一个很重要的障碍恰恰是资金跟不上,我们也提出了一套方案,引导资金去支持科技创新,包括金融体系方面,去服务于“自主创新”的战略。但目前看来,推进得非常困难。

  如果对比前年2004年那轮宏观调控,我们能发现中国和日本还有一个不同点就是,当年日本经济泡沫之前,可以说举国上下都是头脑发热的,对于股价、房地产价的上涨,它们从政府到学界到媒体,都说是好事,没人觉得有问题,所以它在全国形成了一种一致的氛围,泡沫经济的形成也跟氛围有关。

  而中国这么多年来,实际上是老有泡沫的,但是从1993年以来,基本上是一旦有些方面有一些泡沫,政府随时发现就把它捅破了,发现一点就捅破一点。从这一点而言,我们比当时日本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我们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始终还是对经济保持着比较冷静的头脑的,一直都保持着警惕。

  当然,目前对于调控经济,我觉得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上一轮的宏观调控措施有些地方有可能是值得反思的。在目前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我觉得对于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确实值得大家好好研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5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