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医药流通:开刀方能治杂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 16:06 《理财》

  李鲁飞

  GSP难治杂症

  最近,曾以低价和降价而闻名全国的大型平价连锁药店——南京非常大药房转瞬之间人去店空,人间蒸发。消息传开后,众多供货商、房东以及一些小加盟店店主齐聚在药店
门前讨要各自的药款。由于是一个药品流通型销售企业,所以非常大药房的消失可谓“牵一发动全身”。一时间,国内整个医药零售市场嘘声一片,人们似乎由此而开始了对医药流通市场新一轮的冷视。

  2006年,已经步入微利时代的药品市场被“无情”地戴上了GSP(药品质量经营管理规范)这道“紧箍咒”。自1996年起,国家发改委已经连续17次对药品进行降价。据悉,此次之所以使出戴“紧箍咒”的狠招儿,是因为发改委把2006年确定为“药品降价年”。

  其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2002年就发出通知,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在2003年3月31日前通过GSP认证,逾期认证不合格的企业,将按照《药品管理法》给予处罚,直至取消经营资格。

  GSP是国家为了整顿混乱无序的医药市场制定的一道“红线”。 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2003年1月1日,我国药品分销服务业必须正式对外资开放。但转观国内,医药经营企业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大部分没有建立现代信息及物流管理系统,管理手段落后,效益低下,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GSP的强制推行,通过控制药品在流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来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从而以技术来抬高门槛,淘汰部分小型企业,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GSP犹如一颗原子弹,在结束了中国药品市场长达十余年无序竞争的同时,也终结了药品流通的暴利时代。”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评价说。

  在此背景下,药品流通企业的竞争也开始由纷乱转向受游戏规则的约束。截至2004年11月底,全国8108家药品批发企业中有7445家通过GSP认证,1624家零售连锁企业中有1410家通过认证,76295家县及县以上零售企业中有58065家通过认证,1400家批发企业和11600家零售企业被淘汰。

  新规则作用下的市场必有新的巨鳄。截至2005年底,老百姓大药房已在国内13个省级市场抢滩,拥有70余家门店,经营面积8万多平方米,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营业面积最大的大型连锁企业。

  据有关调查显示,2005年,医药流通毛利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综合利润率已经下降到8%。2006年初,医药流通行业利润率仅为0.74%,

药品降价似乎已经把医药流通的利润逼向了“死胡同”。

  杂症之乱相

  医药降价,最终受伤的是制药企业。而作为与制药企业是“同一条绳子上的蚂蚱”的药品流通企业,在源头“活水”越来越少的两难境况下,也使出浑身解数谋求生计。

  “我们主要做的是‘快批’业务,基本上按照进价抛货,仓库里从来不积压货,主要收入靠年底厂家的返利。”合肥一家医药采购部经理刘先生向记者透露,“另外,我们公司还设有专门的备用仓库,这里面的药品都是没有税票的,专门针对一些小型的药店和诊所。”

  任何规则对其游戏行为的限制都是有限的,GSP也不例外。商人天生的利润嗅觉和牟利心态,刺激着他们在GSP规则之下不断的求变出新。

  不久前,老百姓大药房郑州店爆出惊天承诺:抓中药不要钱,西药公开降价45%!一时间,店堂内拥者如潮,抢购成风。

  “搞各种活动,事实上都是为剥

药价的‘皮’,让买药的人落到实惠……消费者因降价而获益,药房用管理盈利,我们不做赔本的买卖。”老百姓大药房的一位中层管理者说。

  而据老百姓大药房的一位营业员透露,该药店西药品种多达3600种、

保健品近100种。“活动所指的降价45%不是全部药品,而是针对消费者不常用且了解很少的一部分药品进行的,那些昂贵的新药特药根本不可能降价,所以,消费者不要误认为所有的药品都‘很划算’。”

  商场竞争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游戏,如果始作俑者践踏了游戏规则,一切将难以料想。老百姓大药房的“出格”举措显然有悖于商业流通领域最基本的“价值递增”规则。于是,在短暂时间内,郑州市其他大中型药店及部分药品批发企业自结联盟,对老百姓大药房展开最为疯狂的抢购运动。霎时间,整个郑州市的药品零售市场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最终,药厂迫于中间商的压力中断了与老百姓大药房的供货合同,老百姓大药房货源告急,一场闹剧就此收场。

  “‘小马’是否能拉‘大车’,不在一时而在长远,不在商家而在买家。”郑州市药品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认为。

  以“刀”除杂症

  目前,我国从事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多达17000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仅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6家。药品零售企业12万家,其中,最大连锁企业的年营业额只有5亿元,整个业态呈现小而散的特点。医药商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小于1%,而国外同类企业的流通费用率一般在4%左右。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曾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5~10个面向全球的市场,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40个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目标是实现这些企业的销售总额要占据全国市场的70%以上。

  如此高调的市场愿景,在目前药品流通体制及市场状况下不免让人侧目生疑。有关专家就此提醒,目前大规模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时机并不成熟。中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赵博文也担心说,巨额投资导致的后果将可能使企业血本无归。

  那么,2006年作为“药品降价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可能为现行医药流通体制的杂症下一服什么“药”?

  在2006年,国家对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将沿着纵深继续发展,医药市场自身的变数仍将使医药企业的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结构来看,并购与重组仍然是医药市场变革的重头戏。其中,尽一切可能降低流通费用是医药企业能够获得利益的关键。同时,值得警醒的是,在经历了近三年的盲目扩张、兼并之后,医药流通企业已经面临“只增规模不增效”的尴尬局面。

  如此,医药流通行业要想迅速实现“通则不痛”,可能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敢于拿现行流通体制“开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