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国务院六项措施调控房地产业 > 正文
 

释放百姓购房压抑成房市调控的重要任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 10:20 中国产经新闻

  撰稿/CIEN评论员周华公

  春末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中国的房地产也随之升温。在多方较劲、不断博弈的情况下,中央对于房市的调控声调极高,但新招难出。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如何照顾百姓情绪,引导普通消费者增强对政府的信心,是目前中央政府不可忽视的关键任务。

  为什么作出这样的断言?因为中国房地产近年来虽然历经宏观调控政策洗礼以及高层官员放话施压,但依然不断上扬,不断试探中央底线,可见过去躲在幕后的博弈较量已经逐渐趋向表面,各方力量此消彼长,短期内恐怕难见胜负结果。那么,首先安抚百姓,再图整治市场就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希望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不外乎出于下面的两个担心。

  首先担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正如有人笑言,中国房地产商许多似乎就是中介代理人,大多并没有拥有多少雄厚的独立开发房地产的资金,而是通过许多手段从政府部门得到廉价土地,然后又拿地到银行抵押,然后再画个蓝图让购房者掏钱。而购房者的钱从何来,又大多从银行借贷而出。因此,房地产市场的过分火爆必然加深银行的金融风险。大家应对海南曾经出现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记忆犹新。

  对房地产市场加强宏观调控,也担心经济发展缺乏理性。因为一旦房市涨成泡沫,势必在破裂之后极端打击地方经济,特别是那些把地方经济增长的重任压在房地产发展之上的地方政府,也包括那些需要房地产发展带来财政盈余的地方政府,都将在泡沫破灭后痛不欲生。

  无论是上述的金融风险还是地方经济窒息难产,都是各方不愿乐见的后果。然而,虽然房地产的泡沫并未立即飘浮在我们的上空,但也未见房市的价格趋向同中央的宏观调控步调一致,反之,关于房地产业是健康着并美丽着的“神话”依然不断骚扰我们的耳鼓。不论从过去还是到现在,其他的行业一旦遇到类似于针对房市这样的宏观调控,立即显现市场效应,但就是房地产市场“鹤立鸡群”,不怕压力,其“勇气”和“毅力”实可谓天下罕见。

  综合原因,因为博弈各方都看清了对方的底线。目前,参与这场博弈的应当有银行系统、房地产商、房市投机者、普通购房者,还有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膨胀已经让潜在的金融风险和地方经济畸形发展的可能越来越大,这种毒瘤一旦长大,要施之手术就要考虑病人的承受能力。这是除普通购房者之外的博弈各方十分担心的情况。房地产商和投机者穿同一条裤子,不愿房价下跌,因为跌了利润就少了。但银行系统也不希望房价大幅下跌,跌狠了贷出去的款怎么收回。就连几天前漏风说要提高房贷门槛的中央银行,也是事后坚决否认所谓的“提高五成”的传言。地方政府更不希望房价大跌,因为一旦跌了,待市而沽的未售地也要大缩利润空间,房地产业的龙头效应顿时消失,地方财政的巨大空缺岂能靠烂尾楼填补。至于此次宏观调控的主导者中央政府看到如此利害关系——地方垮了中央跟着难受,也更多强调房价的理性体现,而不是极力唱衰房市房价。

  在上述五方更加理性地相互审视对方之后,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目前的趋势肯定在于稳,而不是普通百姓所希望的“跌!”“跌!”“跌!”既然百姓所预期的和宏观调控的结构以及当前房市发展的走势有若干的距离,他们在博弈中除了持币观望别无他策,中央政府必然需要对普通消费者进行适当的安抚。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政府的威望和形象,关系到百姓对政府的信心,这也是一个重视民生的人民政府的一大特色。

  目前,由于普遍将住房不仅看作基本需求,也看作自我价值体现之标本,所以拥有住房的产权是中国百姓用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价值观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房市的进一步上扬。但房价越高,跟普通民众购买力相去甚远,势必造成百姓对地方乃至中央政府的房

地产政策形成怀疑。采取什么政策,采取什么手段,是通过行政方式,还是通过市场调节,来释放百姓购房压抑的情绪,是政府高层必须考虑的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