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能让药价下降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16:13 珠江晚报 | |||||||||
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办法的初稿已经完成,今后可能每两年对药品价格进行一次调整,对市场定价的药品也将实行政府干预。(见昨日《北京晨报》) 看上去,这是一个对消费者利好的消息,但仔细琢磨,我总觉得字里行间掩饰不住自相矛盾的意味与明真实虚的“政策虚火”。
如果国家发改委真能做到对药品价格的过问事无巨细,连某种药品上涨幅度超过10%的“小事”都能牢牢控制在手,又何必对整个药品领域进行两年一度的运动式调整?既然已有“涨价10%要备案”和“两年一次全面调整”的双重管制,又何来药品暴利,让消费者劳心费神地举报? 众所周知,药价高企发端于医院对“以药养医”的传统路径依赖,“以药养医”现象又起始于政府对公共医疗这一基础领域投入严重匮乏、对医院“自给自足”放任自流,形成医疗领域的畸形产业化链条。这两大关键之处至今尚未找到破解之道,却对浮在表层的药价施以“去皮手术”,能起到什么效果? 政府要做的,应是制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如今,政府却似乎以伸得更长的手,企图掌控市场,这种以行政权力代替市场的行为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的确值得怀疑。更为严重的是,权力腐败与利益寻租现象已经深入医疗领域的骨髓,从去年国家药监局多位官员落马,到今年反商业贿赂的重头戏瞄准医疗领域,未来尚难预料;而在舆论抨击下,权力又可能摇身一变,以公共资源管理者的姿态加紧对医疗领域的控制,进一步扩大权限,带来更广泛的寻租土壤。 一个普通的药品消费者,一个无法避免生老病死的常人,在今天药品暴利无所不在、“看不起病”悲剧随时发生的时刻,我们已经对政府监控失去了信心(因为此前的十多次降价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那么,这一次所谓“药品两年一调价”的隆隆雷声,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希望呢? 毕舸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