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建设新农村:建市场重于建村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10:18 金时网·金融时报

  方华

  特邀嘉宾: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何广文

  主持人:本报记者 方华

  “仅仅是漂亮的村庄和齐整的街道,并不能吸引资金流入农村,我个人理解新农村建设最本质的含义在于,培育出一个软硬件设施都相对完善、空间广阔、日趋活跃的农村市场,通过有形的建设来打造一个无形的市场,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尤其是商业性金融资金来这里寻求回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的表述。

  这位多次深入农村地区调研金融服务现状的学者,直截了当地表示,新农村建设重在建设市场和培育市场,作为新农村建设真正的依靠力量,两亿多农户能否持续增收,是最终检验新农村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这取决于金融资金能否通过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效率,新农村建设能否开发和培育出一个有活力的农村市场,培育农民的自主行动能力。

  何文广说:“全国3.69万个乡镇、65.3万个村,一个行政村要完成必需的固定资产投资约需要500至1000万元,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就需要3.5至6.5万亿元。若按10年规划,每年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应是5000亿元左右。虽然2006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计划达到3397亿元的规模,但在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面前,依然显得捉襟见肘。所以,不论是构建农村市场发展的物质基础,还是形成商品市场体系,均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投入,这就要建立一个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金融市场支持体系。”

  构建农村市场的物质基础

  主持人:根据您多年的调研,您认为农村市场的现状如何?目前新农村建设正通过政策调整和资金倾斜来为“三农”发展补缺补差,具体能从哪些方面来培育和建设农村市场,从而吸引资金尤其是商业性金融资金的进入?

  何广文: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是一个未充分发育的市场。其现状表现为市场体系不健全、参与主体分散、需求量小、需求者为非完全的市场需求主体、需求能力低下等特点,所以在这个市场上,收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均较高,因此,在市场选择面前,这个市场备受歧视。结果,多数情况下农村市场处于低水平的恶性循环,经济不发达,交易不活跃,农民收入低下,市场需求能力不足,而且不断自我强化,导致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新农村建设正是通过政策调整和资金倾斜来为“三农”发展补缺补差,重点在于产业发展和市场培育,以产业带动市场发展,以市场活跃农村经济,最终促进农民增收,真正培育出农民自我持续发展、自我增收和自我生存的能力。

  但目前,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在中国农村是不存在的。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从道路、住房、

能源、水利、通讯等建设入手,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进程,目的是构建农村市场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需要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商品市场体系,并建立维持这个市场体系的市场秩序,建立包括同业资金拆借、企业短期融资债券、票据贴现市场等在内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靠什么满足农民的增收愿望?

  主持人:众所周知,农信社正在以培育商业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为改制方向,这对帮助农民持续增收会起到何种作用?以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哪些渠道能够在农民增收上发挥作用?

  何广文:以培育商业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为目标改制和促进农信社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对帮助农民持续增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达到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不依靠金融绝对不行,但现在农村金融缺位问题比较突出,在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国有商业银行因实施国际标准和扁平化管理,大量撤出农村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效率考量目前还不可能将机构延伸到农村,

邮政储蓄虽然在农村有机构,但只存不贷,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资金,农信社就成为这些地区农户和微小型企业惟一的正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不但机构网点遍及城镇乡村,在信贷资金的供给上也位居银行机构之首,2005年末,农信社农业贷款占银行业机构全部农业贷款的比重达到86.8%。

  显然,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农信社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农信社在整个存贷款市场所占的份额仅有10%左右,资金实力相当有限。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应再一味地强调其主力军地位,因为他没有能力独立承担此重任,而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加大中央银行对农信社再贷款支持力度、建立

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需要依靠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和组织。

  一个重要的思路是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既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在机制和业务上创新,还需要更多地给民间资本以机会和出路,建立一个市场准入的制度框架,如社区发展基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小额贷款机构等形式,有必要多条腿走路。

  绕不开的农村金融整体改革

  主持人:既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农村金融既能够从中抓住发展机遇,又需要为此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农村金融的整体改革似乎被视为“迫在眉睫”,您认为哪些方面依然存在难度?

  何广文:其实,我国农村目前3.7万个乡镇、65.3万个村、2.49亿农户和9.4亿乡村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启动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巨大,等于是在拓展农村市场,必然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但在这次机遇面前,中国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确实面临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首先是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分割,农村金融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中国金融改革,是以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市场化为中心而开展的,但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虽然因建立农业发展银行使得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种类增加了,但其机构总量却减少了,这不利于新农村建设金融投入的增长,金融缺位现象突出。

  其次,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据人民银行统计,2004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8198亿元,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合计17912亿元,约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1%,而当年农业GDP占GDP总量的比重达15.2%,同时,占全国劳动力总量60%以上的劳动力在农村就业。

  再者,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国有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弱化,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农信社是中西部地区农户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实力有限,并在政府隐形担保下运作,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目前出于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的考虑,经营中的“商业化”倾向严重,导致农户或个体经营户、农村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突出。

  最后,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经营风险缺乏分散和转移的机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需要。

  既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村金融的整体改革就需要同步推进,否则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市场仍然会是空中楼阁,让农民持续增收,自然会缺乏长久的推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