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药品定期调价不如彻底调制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08:28 舜网-济南时报

  张贵峰

  “应该建立一个两年调整一次药价的机制,不单是降价,而是政府根据实际的医疗消费需求,调控药价。”15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坦言,近年来国家连续10余次药品降价举措只能在短期内缓解“看病贵”,但很多药品降价后就在市场匿迹,不同规格、包装的同类药品取而代之,亦无须执行降价规定(《新京报》5月16日)。

  这一药价控制新举措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如周望军坦言的,还“须方方面面改变体制设计”。那么,需要改变的体制设计,具体有哪些“方方面面”呢?我想,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生产源头上的新药审批、监管体制。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的

药品降价措施不少,累计降价达17次之多,可为什么实际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好处总落不到百姓头上呢?显然,
药价
所以不能真正降下来,关键不在于是否有降价措施,或者是临时性降价还是定期调控,而在于,药品审批、监管的源头出了问题。

  而这方面的一个广为人们引证的事实是,“2004年中国药监局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而同期美国药监局仅受理了148种”,“各种仿制药改头换面就成了所谓的‘新药’”,“一个新药批文可以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显然,如此标准混乱、漏洞百出,并且充满腐败交易的药品审批监管机制,实际上是导致药价虚高、扭曲的重要制度性源头。

  其二,在药品使用环节上

医院“以药养医”的医疗补偿体制。众所周知,在公共医疗投入不足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机构普遍实行“以药养医”制度,药品利润一般占到医院收入的50%以上甚至更高。在这种体制环境下,再加上医患之间地位的天然不对等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医疗机构实际上就成了具有高度垄断性质的药店,那么,出于谋利的考虑,医院医生倾向于引进高价药、开大处方、过度治疗,牺牲患者利益,无疑就是一种必然。

  而反过来,也正是这种“以药养医”体制下,医院对高价药的强烈需求,又催生了药品生产、经营者巧立名目不断推出“新药”以逃避药品降价措施的利益冲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