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根源在于经济结构失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01:36 第一财经日报 | |||||||||
央行5月15日公布的4月份月度金融运行状况显示,困扰多时的货币流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货币流动性有不断加剧的倾向。 从报告数据看,4月份M1、M2的“喇叭口”现象明显增加,M2同比增长18.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2.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从同比看,M1、M2的增速有所收敛,但从环比看,两者的差距增加了0.3个百分点,金融体系内的流
然而,从银行间利率的变动看,货币流动性的压力相对有所缓和。数据显示,虽然4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29937亿元,日均成交1361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60%;但当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83%和1.67%,比上月分别上升0.17和0.2个百分点,市场利率出现持续上升的势头。 市场利率持续上升是在4月份现金净增的情况下实现的,数据显示:4月末,流通中现金M0同比增长11.5%,增幅同比高出2.5个百分点,现金净投放684亿元,同比多投放256亿元。市场货币流动性持续增加,而市场利率却仍然出现上升趋势,能够合理解释这种现象的是贷款的高速增长和其他投资渠道对银行资金的分流现象比较明显。 一般来说,在赶超性经济阶段,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应该是资金短缺,需要的是资本输入;然而,当前的中国却“不合时宜”地出现了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退一步说,国内货币的充足客观上为赶超战略下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资金支持。客观上看,现在出现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是一个假命题,而事实上,国内金融机构目前正为相对过剩的货币流动性煞费苦心。 我们认为,国内当前面临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并非是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过剩问题,带有许多非理性特征,其根源在于经济结构性失衡,表现为货币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资本相对稀缺(特别是有效资本)同时存在,造成这种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资产的分布失衡、期限失衡和资本形成机制效率不高等。与此同时,货币流动性过剩又反过来恶化了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产生了相互背离的互逆效应。 从货币流动性的供给看,揭示出了其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当前导致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来源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目前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数据显示,4月份贸易顺差虽然与3月份相比在绝对规模上略低,但顺差额仍然超过100亿美元。基础货币投放倚重于外汇占款反映了中国内外需失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内外需的严重失调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体外循环在不断加剧,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体外循环不断弱化了内贸部门对要素资源的竞争力,同时加强了物资要素资本在收入分配中的竞争力,从而使外需的强劲增长直接影响了内需的增长效率。 从货币流动性的地域布局看,面临较大货币流动性压力的基本上是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等地区;从城乡的分布格局上看,城市存在较大的货币流动性压力,而农村则始终是资金的洼地,邮政储蓄等是农村和落后地区资金贫血性输出的主要渠道。资金流动性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使得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缓解。 另外,从货币运作效率角度看,金融机构较低的资金运作效率实际上放大了其货币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商业银行面临两难选择,在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较为严重的行业、地域分布集中偏离度较高,资产期限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下,扩大贷款额度不仅消耗其资本金,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风险资产,引发资产结构性风险;收紧信贷却又面临着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在经济结构性失衡的状况下,单纯强调和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最终的目的可能并不会消除经济中潜在的失衡矛盾,更多地是一种资产风险的分担机制的一种调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