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国务院六项措施调控房地产业 > 正文
 

中国经济需要的非常手段不是提高房贷首供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09:54 21世纪经济报道

  专家认为:当前经济风险系数增加,宏观调控进入“拉锯”阶段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的风险正在增加,宏观调控已经进入“无所适从”的阶段,为防范可能出现的经济泡沫以及扭曲的城市化问题,必须使用非常的经济手段——在5月13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宏观形势分析会上,多方人士取得了上述一致意见。

  所谓非常手段不是提高房贷首供比,或提高存款利率,而是加快房地产供给速度,对第二套房售出时间进行限制,以及征收房产交易增值税等。

  而中国经济风险可能加大的原因是,由于消费不力,市场的闲置资金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出于套利的冲动,从长期看仍将存在加快贷款可能,这将形成新的坏账,造成金融风险。

  经济风险在增加

  目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在于高额的投资冲动,由此引发的坏账风险可能对金融安全是一大隐患。

  中国所以投机狂热引发房价高涨,以及近期股市的虚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目前流动的闲钱太多,“流动性太高”。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0.6万亿元,超出贷款余额的20.6万亿元约10万亿元。一季度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9.6%,超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9个百分点。

  近期股市的虚热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根据研究分析,上市公司基本面,即主营业务利润率从2002年到2005年呈递减状态。今年一季度更是如此。但截至今年5月12日上证指数突破1600点,比去年6月6日的跌破1000点上升60%。

  同时日趋拉高的房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价格问题,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高房价将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具备购买力,此将引发社会矛盾激化。此外,高房价会使城市化进程扭曲,城市住房的差距和不平衡拉大。

  而民间资金走向虚热的房地产,或者上市公司利润率不断下滑的股市,更是面临经济泡沫的风险。而随着商业银行的逐个海外上市,出于逐利的考虑,其必将寻找闲钱的出路,因此走向高增长的贷款难以避免。

  目前各个商业银行分别与32个省市政府签订了投资贷款的协议。大部分都是地方政府以土地或者财政收入做抵押,获取地方基建投资贷款。中央5部委刚刚叫停了这种“打包贷款”,以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但是风险远不止这些。经济学家张曙光到各地调研发现,目前不少大学,特别是大学城正在大举贷款,进行投资。这些大学的贷款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最多的甚至贷了40个亿。

  随着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实施,新一轮的地方高额投资再次开始,必须警惕形成新坏账的风险。

  地方和商业银行如此高额的投资冲动,与银行的闲钱日趋增长有关。即使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收紧,仍只是短时间解决了问题,并未治本。

  国务院研究室的宏观专家郭克莎指出,面对上述问题,需要加紧研究对策。因为储蓄(闲钱)增加还在加快。过去是年新增2万亿储蓄,今年是一季度就增加了约1万亿。

  需运用非常手段

  来自各方的专业人士表示,针对目前新出现的经济问题,需要加紧研究对策,同时需出台治本的手段。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徐滇庆指出,目前中国越来越高的房地产价格,“到底是经济泡沫,还是泡沫经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高涨,显然与金融秩序不健全有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的房价增幅并不高。比如2006年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仅上涨6.3%,涨幅比上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仅仅为抽样调查结果,普通城市居民感觉实际房价涨幅高得多。

  比如做全方位统计的北京建委城建研究中心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北京商品住宅期房达到每平方米7046元,同比上涨14.8%,远高出统计部门提供的北京商品房价格仅仅上涨6.6%的数字。

  房价过高,主要是地方政府对GDP拉动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冲动。记者曾在中部某省的一个县调查时,当地主管人士指出,目前地方财政的70%依靠房地产的土地收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专家王小广表示,房价居高不下的结果是没有城市化,因为农民难以进城。高房价导致居民用更多的收入购买房地产,导致整体消费倾向降低。

  王小广的研究也发现,新近的消费倾向在下降,长远来看,经济面临通缩的压力在加大,因此根本点是要放弃把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产业。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稻葵指出,处理房地产价格飞涨的问题,过去在亚洲只有新加坡没有犯错误,关键在于增加房地产的供给,同时控制不正当的投机需求。

  多方人士的一致共识是,宏观调控不能像过去那样,政府被认为做了房地产的“托”。“每次房子不好卖时,政府调控一下,价格上涨,房子也好卖了。”

  今年初,发改委指出,2006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重点是,尽快研究制定国家住宅产业发展政策着力调整供应结构,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

  不过,上述提法从2003年就已存在。地方政府过去很少执行中央提出的增加普通和

经济适用房的政策。本次的政策执行如何仍是一个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