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保罗-沃尔克:美元存在贬值的可能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09:50 21世纪经济报道

  美国的双赤字与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

  寻求均衡的可能

  本报评论员 王梓

  实习记者 庄燕 赵慧颖

  北京报道

  美国双赤字解读

  《21世纪》:当你还任美联储主席时,是如何处理美国的双重赤字(经常账户赤字和预算赤字)的?

  保罗:我们在20年前是讨论过关于双重赤字的问题。那时看经常账户赤字总是和预算赤字联系在一起。具体讨论的内容,大概是说当美元币值强劲时,经常账户赤字大约是GNP的3%,而预算赤字大概是GNP的4%。而现在,预算赤字大约是GNP的3.6%。而经常账户赤字呢?现在应该是GNP的7%,很奇怪,(相比以前)大了许多。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说的那种接近的现象不复存在了。所以,其实不用过度担心所谓“双重赤字”的问题,我们就是同时有两种赤字而已。

  连接这两个问题的一个因素是储蓄。

  当然,你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出很多关于储蓄的定义,但储蓄更多的是说你可以花出的钱是多少。所以在

股票市场出现泡沫时,实际上很多人还是感到很高兴。同样的,
房地产
市场出现泡沫,拥有房产的人也会比较高兴,而且房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产。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了表象上的不稳定性,但实际上更重要的问题是更为深层的不稳定性,包括股票市场价格和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去我们认为房地产价格使得我们必须把利息率降得很低以保持稳定,但现在这已经不是现实了。当然这涉及到一个关于将来的问题。如果你想考虑一系列赤字的问题,你就会担心房地产价格、增加税收、减少开支。但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经济政策,什么也没做。

  《21世纪》:最近我阅读了一篇文章,提到美国的储蓄率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提出的论据是最近的负的储蓄率是由于从抵押品市场的再融资。他估计在2004抵押额是八千万亿美元,而2005年,抵押总额将升至一万五千亿美元,在这一万五千亿美元中,有40%是再融资的,这意味着美国家庭可以为他们的房子再融资从而获得额外的款项用于支付。而抵押率最近上升了,它已经从5%上升到超过6%,因此美国的储蓄率会上升。

  保罗:关于抵押品市场,很多美国人很赞成你提到的这些。但不仅仅是人们赞成的问题,现在也开始有更多关于这方面的金融规范。

  中国外汇储备过高?

  《21世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但如果减持中国的外汇储备,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美元币值重估。您认为这将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机制来回应美元的币值重估?

  保罗:美元贬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我不知道如何完美地保护你自己。但是你们可以将所有的美元用于购买国际商品和服务,这些的价格是不变的。我发现你们对此有很大的兴趣,所以我不希望过分强调美国国内价格稳定的意义,虽然其可能带来外汇市场上的风险,但是至少能够保持美元购买力的稳定。

  另外,你们也可以减少经常的盈余,以增加内需、进口和相关的出口。问题就是你们将以多快的速度来适应国际市场。

  有相关的言论认为人民币已经放开,可以进行资本输出。但是我仍然不很确定。中国的私有企业是否存在大量的潜在的货币需求呢?这将促进资本市场的自由化。

  《21世纪》:你对人民币升值如何看待?

  保罗:我是站在不需对人民币升值施加过多压力的立场上的。但是,这个“梦想”一旦实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及与亚洲诸多汇率的兑换都将有所调整。所以,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并不仅是针对其竞争者的,同时也是针对欧元和美元的。我认为,对于人民币升值,中国是完全可以轻易接受的,这也应当是其所要进行的一系列经济调整中的一部分。当然这需要一个谈判的过程,——这并不多余,因为如果行动稍有不慎,很可能取得不了市场的连续稳定发展。

  质疑利率调整

  《21世纪》:你刚才提到了全球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当然我们可能要降低赤字,但这只是针对出口过多的亚洲国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利率持续的调整。日本也在寻求自己的利率解决方案,欧洲也在积极响应,而亚洲也对经常项目进行了调整,您认为这些调整就是所谓的“协调”的结果吗?它的方向是否正确?或者这仅仅只是由于

石油价格上涨所引发的现象?

  保罗:我认为这些调整会很有帮助。在我看来,美国比中国更为关注这一问题。此外,日本的贸易赤字也不降反升。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美国的进口量应当减少,——因为我们已经尽己所能地在进口了,除了一些不能进口的商品和货物。我认为在适当的时候电子产品和玉米的进口可能会有所削减,但是就目前来说,进口量可能是在下降,但局面尚未扭转,我们仍是入超。

  一个问题是,假使你能操控汇率,并因此改变了现有趋势,同时也取得相应政策措施的支持,那自然不错。但在这个问题我们有谈判的可能吗?即便有,它又会不会是合理和公正的呢?会不会持续下去,而没有任何人退出呢?可是其他的建议又说不定会更糟糕。这样看来,谈判倒也值得一试。

  (尊重提问者本人意见,特隐去所有提问嘉宾名称,以本报替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9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