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行进中的循环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09:50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庞东梅

  近日,记者参观了北京市水泥厂成熟的循环经济模式,惊叹于这个企业在“鱼与熊掌”间的自然游弋。此后,记者又从青海省人民政府举行的《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节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起步初期面临更多的挑战。短短的
几天,记者就感受到我国循环经济的优势、发展以及面临的许多问题。而5月10日又传来消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在全国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上表示,发改委将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完善政策机制,推进结构调整,以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这一系列的信息告诉我们,我国的循环经济虽然起步晚、困难多,但是依然在崎岖的道路上不懈地努力前行。

  循环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风靡全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争相追逐。我国循环经济的引入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尚处在初级阶段,但是起步晚并不代表忽视循环经济,相反我国政府已经把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放在了很高的位置,加快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取得了一些进展,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城市的一些废物回收利用也已经形成网络化和规模化的格局。据了解,全国每年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机电产品、造纸原料、

化工原料等废旧物资回收量超过6000万吨。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再利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近年来开始探索和实践报废汽车
发动机
、废旧机电产品等的再制造,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还解决了旧型号配件供应难的问题,“一石多鸟”的益事,何乐而不为呢?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

十一五”规划也提到,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规划中还列出一系列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十一五”规划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能耗降低指标。

  除了在政策层面上把循环经济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之外,我国在实践中从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首先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其次在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最后开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时进一步推动生态工业的发展,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不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使废物产生量最小化。迄今已经形成的江苏园区建设风格各异,上海的废饭盒回收利用形成了产业链,天津开发区基本形成无废物排放园区,等等。

  其中,以制造业为主的苏州工业园区更加引人注目。十几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引进技术密集型、资源集约度高、环境成本低、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引导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以及航空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推行循环经济。仅建园10年间,就有200多个、累计合同外资超过10亿美元的项目,因环保因素被否决。苏州工业园区单位能耗指标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在经济奇迹般腾飞的同时,伴随着的还是青山绿水,甚至成为人们踏青的休闲去处。

  另外,近年我国生态农业也加大了发展力度,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在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些地方特色。

  在取得的成绩背后,我们也看到,我国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除了一些试验区(点)外,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以及目光的短视,循环经济仍然被边缘化;国家虽然把循环经济提到战略高度,但是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建设并没有跟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并积极采取了许多措施和制定了相关规划。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制定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近来相关立法的工作也已经列入日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循环经济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人们更多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

  对于金融业来讲,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模式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改革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如何在资金上倾斜于循环经济产业,如何应对循环经济模式中可能隐藏的金融风险等问题,也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