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GDP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 09:33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记者 程瑞华 争取用3至6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体系框架,这是两年前我们提出的全面推行绿色GDP核算的总体目标。但是,绿色GDP能否核算,在技术上如何具体操作,却存在很大的争议。近日就有国家统计局的官员表示:“精确计算出根据对环境影响调整后的GDP数据,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那么,绿色GDP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所谓绿色GDP,就是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引入国民核算体系,即在现有的GDP中扣除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地测算一国或地区经济的生产能力。 从上世纪中叶起,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在全球的兴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开始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如今,绿色GDP的概念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当今国际社会的认可。挪威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1981年政府首次公布并出版了“自然资源核算”数据、报告和刊物,1987年公布了“挪威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报告,建立起详尽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倡导“绿色GDP”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尤其有借鉴意义。当前,不少地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泛滥的现象正遭到全社会舆论的抨击,一些领导干部为尽快干出“政绩”,热衷于短期行为,不进行科学规划和论证,盲目投资,乱上项目,不惜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得暂时的经济快速增长。教训已经很深刻了:能源危机、土地沙漠化、饮水污染、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警钟正一遍又一遍地在我们的耳边敲响。这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之风为何盛行?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不够科学,过于偏重经济指标,而较少考虑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矫正这一缺陷,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之一。 其实,实施绿色GDP最大的难点在于观念的转变。从核算方法上看,绿色GDP对传统GDP并没有颠覆性的变革,只是变革了计算方法。因此,与其说它是一种新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新态度,一种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态度,一种对人类以往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反思。 传统的GDP考核模式因为忽视了经济增长在环境、资源等方面付出的代价,一直为人所诟病。中国科学院牛文元教授说,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在讲究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把环保指标纳入政府官员考核体系,通过绿色GDP指挥棒的作用来强迫官员放弃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无疑是可喜的进步。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指标,即中国今年要在保持8%经济增长率的同时努力把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少4%。这是中国首次把能源消耗作为从宏观经济层面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准绳,标志着中国开始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而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应该说,这3年多来,绿色GDP作为一个名词已经深入民心,广大民众无不希望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保,保持维系我们物资与精神家园的“沃野”和“绿色”。 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大量事实证明,不顾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的发展观,只会造成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这在短期内虽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必然会引起生态效益的下降,导致生态效益边际递减最终促使经济效益也开始递减,致使经济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因此,我们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化,由传统的发展观转变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来。只有全民的环境意识极大地提高了,推行绿色GDP才有了基础。 我们相信,中国的绿色GDP核算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每一个地方官员,都把环保工作做到位,那么即使不能准确核算绿色GDP,我们一样也可以取得健康的经济增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