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天算案看物权法立法之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10:49 新浪财经 | |||||||||
李寿双/文 康熙三年(1664年),杨光先诬告汤若望,一面上书朝廷,一面散发传单。其中杨光先指责汤若望的《时宪历》只编200年,大清皇朝万万年,这岂不是让大清短祚吗!这时汤若望患病,行动不便,无力争辩。可怜的汤若望身患重病,昏迷恍惚,戴着9条锁链,躺在小木床上,仍手举望远镜观测日蚀。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辅政大臣鳌拜等支持杨光先,定
历法争论的背后,是一场保守派对维新派,愚昧文化对科学文化之争,更是一场权力的争斗。 时下物权法立法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算案的影子。其中的汤若望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近十几年的法学教育,使得所谓“资本主义”私法理念与体系,渐为开明派所接纳,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私法昌兴,产权稳固,关乎经济民生。新崛起的富裕阶层,其财富乃至个人身份都急需得到法律的认可。但法律变革破击面广,利益牵涉重大。首先是民愤。财富分化的加剧,使得古已有之的仇富心理盛行,保护私人财产就简单化为保护富人,激化了分化的矛盾。其次,物权法草案基本贯彻了新法理念,与苏俄民法渐行渐远,一些所谓的新左派利益受到极大触动,改变了改革开放前的利益格局,如果草案一旦通过,新左派们的知识财富无疑将急需大幅贬值。这个时候,类似于杨光先似的人物开始出现了,巩献田、杨晓清、左大培......一些以维护底层人民利益出现的角色开始受到媒体追捧。 而这些还不过是一些表层的争争吵吵,在这背后,更反映了当前改革派和传统派(姑且这么称呼)的较力。从“朗咸平事件”,到刘晓光先生的名文,无不隐现两种力量对话语权和社会主导权的争夺。 汤若望成为的天算案的牺牲品,汤若望死了,我们的物权法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