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 > 正文
 

在马路上问路也要收费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10:38 东方早报

  早报特约评论员 马红漫

  交通银行近日正式宣布,将于6月起正式收取银行卡跨行查询费,并且最终确定的收费总额达到了0.3元。

  银行跨行查询收费提法始于今年年初,其后又曾出现过4月1日和5月8日两个版本。历
经四次时间规划、三次收费标准变动,最终才得以实施,足以说明此项收费之困难。而直接制约此项收费变为现实的因素就是广大消费者的强烈反对。根据一家媒体的调查显示,近70%的消费者反对收取这一费用。那么一度难产的收费,最终竟然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面世,原因究竟是什么?

  

银行卡收费的问题,涉及四个当事方:中国银联、发卡行、收单行和消费者。表面看来,这四个当事方关系错综复杂、利益不一,似乎能够在跨行查询收费问题上形成一个较为均衡的博弈结果,但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2002年3月成立的中国银联,其股东正是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无一缺席,占据了其三分之一的股份。这样,无论你是发卡行还是收单行,只要是内资银行,都同中国银联之间存在着双重纽带关系:既是银联的客户也是银联的股东。这样的双重纽带关系,意味着银联通过扩大收费而获取的盈利可以通过分红方式返还给各个商业银行。既然如此,只要扩大收费就能够使相关三方共同获益,何乐而不为?因此对三方而言,需要讨论的就是两件事情,一是向消费者收取尽可能多的费用,二是内部利益分配关系的理顺。

  最终出台的0.3元收费标准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一方面最终标准超过了先前所说的0.15元和0.2元两个收费标准,另一方面银联、发卡行和收单行各取0.1元,实现了三方的“利益共沾”。由此,在银联、发卡行、收单行三方就利益均分问题达成共识后,看似一度沉寂的跨行查询收费最终以最高费用面世,而消费者则只有乖乖地照单掏钱的份儿。

  事实上,纵观消费者对于跨行查询收费的态度,我们发现,消费者并非一味的拒绝,与前述近70%反对的态度对应的是,共有52.9%的市民认为在必须收费的情况下,收费标准应不超过0.2元次。可见,理性告诉消费者,如果必须收费,你需要提出合理的价格。但是遗憾的是,以中国银联为主体的银行卡收费利益团体根本无法,甚至没有资格提供这样的价格。

  有网友对于跨行查询收费形象的比喻为“在马路上问路也要收费”。固然,中国银联可以向问路的路人收取费用,但前提是问路人可以选择询问其他人,或者乐意支付这样的费用。但是对银行卡业务而言,除了中国银联外,国内的普通消费者没有其他选择。更有意思的是,银联之所以能够获得独家开展银行卡联网业务的资质,恰恰是因为它从诞生伊始就绝非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企业。银联的诞生是因为所谓“金卡工程”遭遇开展困难,组建银联正是为了尽快实现“金融

高速公路”建设,也就是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对此银联总裁万建华也曾明确表示,“银联开展业务不可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正是基于银联这种积极的外部社会效益,当初在发起组建该公司时,政策性地选择了独家垄断的形式。

  必须要强调的是,这种政策性的垄断经营形式是为了谋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为了形成与消费者对立的、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团体。今天,愈演愈烈的收费风波暴露出的是,以中国银联为主体的利益团体已经彻底背离了追求社会效益的立足之本。从0.15元到0.2元再到0.3元,凭借维护社会利益的金字招牌,他们甚至懒得对于这种收费标准的变动进行任何解释。

  试问,对于70%消费者反对的收费项目,商家敢于推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那么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讲,这个商家不是一般的商家,而对于不一般的商家,同样需要不一般的规制和监管,而绝不能够简单地放任其收费行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