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于建国:应对四高 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难见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10:1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于建国

  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可用“四高”来形容,即GDP、信贷投放、固定资产投资和M2四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偏高,今年一季度分别为10.2%、14.7%、27.7%和18.8%,尤其是信贷投放达到了1.26万亿元,超过了全年贷款预期目标的50%以上。经济中的“四高”又被人们认为是银行的流动性过多引起的,因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似乎成了顺理成章事情
。不过,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银行流动性并没有出现过剩,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难以应对经济中的“四高”。

  银行信贷投放并未急剧膨胀

  今年3月份,金融机构存贷比为0.675。而一季度贷款占存款的月平均比为67.8%,但仍比去年一季度的月平均比73.2%低了5.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今年以来银行贷款并没有发生急剧性的膨胀。不仅如此,金融机构存款大于贷款的总趋势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以1995年1月份为分水岭,此后,金融机构存贷比一直小于1,并不断趋于下降。而且,目前我们还看不出金融机构存贷比下降趋势有逆转的迹象。

  金融机构存贷比下降并不表示其流动性过剩。相反,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结构的变化是其存贷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以存贷比较高年份的1997年(存贷比为0.9)与2004年(存贷比为0.7)相比,金融机构的有价

证券投资占资金运用的比率从4%提高到11%,外汇占款比率从14%提高到20%,从而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占资金运用的比率从79%下降到68%,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在金融机构存款中,国家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占了60%以上。国家银行的存贷比又高于金融机构的平均存贷比。因此,国家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贷款人。如果说今年信贷投放偏快,那么主要是国家银行信贷投放过快。所以,首先需要控制信贷的是国家银行。若实行差别存款

准备金率,则首先也应提高国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余地较小

  以央行公布的金融性公司在央行存款数据来计算银行的准备金率,我们发现:第一,当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正处于阶段性底部。2006年1月和2月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1.54%和11.85%,比2005年同期的12.65%和12.90%,分别低了1.11个百分点和1.05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2005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月平均值(12.36%)。第二,近期银行短期贷款增长偏快,使得银行对流动性资产需求增加,而银行存款准备金中的超额储备金是银行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部分。从2005年10月开始,银行短期贷款增速加快,到2006年3月,银行短期贷款增速提高了1.9个百分点,而银行中长期贷款反而下降了0.03个百分点。因此,银行信贷投放偏快指的是银行短期信贷投放偏快。在银行流动性因短期信贷投放偏快而显不足,银行存款准备金又处于阶段性底部的情况下,这时绝对不是央行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最佳选择期。

  我们还发现,超额储备金的每次降低或减少都有一种自愿回补的要求,而且单月超额储备率下降越大,则下一个月回补的幅度也越大。例如,2005年5月金融机构超额储备下降了0.57个百分点,在后一个月即6月份超额储备上升了1.18个百分点。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银行也有类似的情况,如2004年4月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上市银行的准备金率随后从14.2%提高到了14.8%,提高了0.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0.1个百分点。因此,冀希望于通过银行减少超额储备率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防止宏观经济紧缩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准备金率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作用有限

  目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占14%。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1个百分点,银行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的信贷投放将减少87亿元。若银行固定资产投资所需企业自有资金为70%,那么固定资产总投资将减少29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仅仅下降1.7个百分点。但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却使国债市场面临巨大的抛售压力。这是因为,银行回补准备金的最直接的方法是调整其有价证券持有比例。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银行所减持的债券相当于3月份债券总市值的3.5%,债券收益率将提高1-2个百分点。

  (作者单位:海通证券研究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1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