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不买房行动应聚焦土地供应政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06:16 第一财经日报

  苏振华

  房价的上涨,让普通收入者将不得不面临无栖身之处的窘境。普通市民们的出路在哪里?继深圳市民邹涛发起“不买房行动”后,马上有南京、福州、杭州等城市的市民也发起了同样的倡议。目前看来,这一倡议近于意气,其中有很多的误区,但也凸现了极其可贵的积极意义。

  试图以短期内的集体不买房、促成房价的下跌、然后可以买到更便宜的房子,这一想法在当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首先,“不买房行动”是一场市民自发组织的集体行动,尽管网络评论近乎一边倒地支持这一倡议,但理性地看,这一行动在现实中得到真正落实的可能性很小。美国学者奥尔森曾经令人信服地分析过,为什么很多对每个个体有利的集体行动没有真正实现?原因是,支撑集体行动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约束条款,然而,除却政府的公权力,其余力量均不具有可强制性;当自发组织的集体行动涉及的人太多时,就会有人选择“搭便车”,为此展开说服工作的难度会非常大,事实上最后只会不了了之。

  其次,即便是“不买房行动”得到绝大多数居民的响应,造成

房价短期内下跌,但也绝不是人人都能买到便宜的住房。理由非常简单,在理想状态下,部分人的不买房会形成房价下跌的短暂趋势,但房价下跌马上会影响到住房供应量的减少,最终房价仍然是跌不下去。即使住房供应量并不因为这一行动而减少,一旦房价跌入了居民可承受的价位,或者“不买房行动”宣告终止,释放出来的购买力又会马上推动房价恢复到高位,仍然不会是人人都能买到便宜的房子。

  另外,“不买房行动”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是,其矛头指向的是开发商。的确,一些无良商家着实令人心寒。房价上涨表面上固然有开发商炒作的因素在内,但问题的根源是土地供应的垄断、并推行所谓“非饱和供地”政策的结果,唯有增加土地供应量,在根本上扭转供不应求的局面,才是缓解房价上涨进而促成房价下跌的最终途径。

  土地供应量控制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在当前情况下,地方政府官员在自己的任期内断不会有激励增加土地供应量打压房价,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官员来说,压倒一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政绩由GDP数字得以体现,但凡能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GDP的举措,就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主导、多重力量博弈的结果。影响公共政策长期走势的,是社会力量的博弈、利益群体话语诉求的力度和对政府的影响程度。在这一场博弈格局中,开发商与民众是对立的两极,就目前的态势而言,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开发商必然是“非饱和供地”政策的拥护者与游说者。但即便是地方政府站在利益中立的立场上,博弈力量也是不均衡的,群体数量有限的开发商在经济实力远强于处于散户状态的购房者,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联合起来结成强大的利益集团,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缺少一股厚实的中间力量。而就

房地产市场而言,购房者联合起来、强化自己的利益表达,将自己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影响决策的一股力量,是一条可选择的途径。就此而言,“不买房行动”联盟如果能将自身的诉求目标聚焦为土地供应政策,并通过如人大代表议案、听证会等渠道反映给各级政府,或许有望真正扮演影响公共政策走势的有效力量。(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