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 14:52 新浪财经

  林毅夫

    温总理在今年政府报告中谈到,2006年面临五个新问题:第一、粮价走低,粮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小,农民增收的压力非常大,种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在投资上还有过热的可能性。第三、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相关产品价格下降,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多,潜在金融风险增加。第
四、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第五、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采矿方面的安全事故非常多。

  我个人理解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是相通的。2003--2005年能够走出1998--2002期间的通货紧缩,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带动

能源和建材价格上涨。除了这两方面,其实其它商品的价格是在不断下降。到了2006年,其它商品的价格还在继续下降,但是粮食价格开始走低,建材价格也因为生产能力已经形成而不上涨甚至下调。2006年的宏观局面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压力可能比2003到2005年的情形更严重。

  产能过剩是通货紧缩的根源,产能过剩的问题一定要解决。解决途径有两个,一是要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二是启动存量需求。我国最大的存量需求在农村。存量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但因为体制性、结构性或者制度性原因而使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没有办法实现。农村消费水平低下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收入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1998年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实际上比1991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但彩电、

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却低了很多,而彩电等产品从1991年到1998年价格下降很多。在收入水平相当、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农村需求仍然比城市低很多,从而证明收入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现代化的消费必须要有现代化的设施,要有电、自来水、上水、下水、电视信号、道路等等。基础设施缺乏是限制农村消费主要因素。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不仅可以启动农村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还可以实现农村现代化,构建

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农村里每家都能看到彩电的话,他们的思想观念可以现代化。如果村村通路,那么农村就可以和市场连接起来,农民就可以进入到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若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或者这些相关设施不能改善,那么城乡之间就不仅是收入差距大,生活差距也很大。这样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也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社会。

  新农村建设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众所周知,增加农民收入从长期来讲可持续的惟一方式就是不断把农村劳动力从农村的第一产业转移到城市里面的第二、三产业。我国从1998年开始生产能力全面过剩,出现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放缓。一直到2003年走出通货紧缩以后,第一产业人数才开始出现下降。

  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需要仔细的研究,我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以下几点看法。首先,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的时间我认为到2020年比较合适。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的建设。

  其次,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在何处。除了城市近郊不再务农的地方和不宜有人类经济活动、功能定位上属于禁止开发地区外,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建设在现有的自然村为宜。自然村靠近农场,方便农民干活。农民当然有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但那是一个星期一次、半个月一次,只要进城比较方便即可。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住房是农民的私有品,不能为了建设新农村而要求农民建新房。因此,要绝对避免拆现有房子、毁村,集中建新村。认清这一点,就不会出现很多人担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跟过去一些政策那样让农民做了很多事、花了很多钱去达标,而实际上得不到多少好处。

  再次,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来源。据估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总共需要四万亿人民币,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2700亿元。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我认为主要应该由政府和社会投入资金。关于政府投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转向农村。我认为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会有所帮助,但政府投入总的来说仍很有限。2005年中央政府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是293亿人民币。今年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将增加442亿,即使全部用到基础设施投入上,距离2700亿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公共基础设施并不需要完全由政府投入,有些有回报的项目可以动员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具有私人品性质的项目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农民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小而分散,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有利于项目的监督、施工和质量的保证和“民主管理”目标的实现。原来韩国的农民跟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一盘散沙,但在推行新乡村建设当中,通过鼓励农民投入以村为基础的公共设施,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文化氛围。

  最后,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关系。我认为,即使把农民转移出来,留在农村的人还是会非常多。根据乐观的估计,2020年城市人口最多占比60%,那么农村里面还有40%的人口即将近六亿人。如果不改善基础设施,这六亿人的生活水平仍“跟非洲一样”,那到2020年实现的就不是全面的小康社会。即使到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就像韩国和台湾现在的收入水平,那时候农村人口至少还占30%,这些人同样要有现代化的设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跟城市化应该是并行不悖的。

    根据林毅夫教授在“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五次报告会上的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刘鎏、唐杰整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5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