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与农信社的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18:4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 |||||||||
◎ 唐双宁 一、关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四个种类、六种机构,分别是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
从机构网点布局看,这几类机构共有124255个网点,其中104671个分布在县市及以下地区,占网点总数的84.2%,其分布特点是:农业银行的机构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县市一级和部分乡镇;农业发展银行的机构主要分布在省、地市和部分粮食主产区的县市;邮政储蓄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几乎全部在县市及以下。 从资产负债看,2005年末,四类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10827l亿元,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74697亿元的28.8%;负债总额105523亿元,占金融机构负债总额358070亿元的29.4%。其中,四类机构存款总额87363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300209亿元的29%;贷款总额58004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206839亿元的28%。 从信贷支农情况看,2005年末,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包括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和农业银行用于农村龙头企业、扶贫、乡镇企业、电网改造、基础设施贷款等)余额达到4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20.7万亿元的19%,比“十五”初期增加1.6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7%,但大大低于全国的总体增长水平(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十五”初期增加11.5万亿元,年均增长24%)。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上述支农贷款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截至2005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放农村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用于支持农业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l万亿元,直接到户的贷款(农户贷款)比重达到80%。农业贷款比改革前的2002年末增长80.5%,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22.6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两个金融产品的广泛推广,缓解了农户贷款难的现象,2005年共有7000万户农户获得了贷款支持,占全国2.2亿农户的31%,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1.2亿)的近60%,受惠农民2亿多。到今年一季度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389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1668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到8998亿元。 然而,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普遍存在资产质量差、财务包袱重、风险补偿能力低、法人治理不完善、案件高发等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服务“三农”作用的充分发挥。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二、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时间。两年多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但是,这类机构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包袱重,管理体制特殊,情况十分复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予以解决。 我们提出,要在巩固前两年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经营现代化的方向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改善服务,争取1年左右时间实现贷款风险五级分类,3年基本理顺管理体制,用5-10年时间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 一年实现五级分类,是指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通过五级分类,摸清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底数,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提足拨备和资本充足率逐步达标的规划。 三年基本理顺体制,是指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目前农村合作金融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省级联社职责定位模糊、职责边界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省级联社既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委托对其实施行业管理的联合体,又是受省级政府委托对农村合作金融实施管理、带有一定行政色彩的管理机构,同时还是一家可以经营部分资金业务、清算业务的独立的管理服务型金融企业法人,三种职能集于一身。这个问题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前进中的问题。对此,应当承认现状、因地制宜、不断完善、逐步理顺;要按照是否有利于农村合作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是否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允许各地省级联社结合实际探索符合本地情况的管理模式,用3年左右时间将这个问题基本理顺。 用5-10年分期分批逐步建成社区银行型的现代金融企业,是指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虽然前期改革解决了一些包袱,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是历史长期积累形成的,不可能短时期内全部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但也要看到,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已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在现有改革政策能够完全兑现的情况下,通过农村合作金融自身的努力和外部条件的进一步支持,“5-10年”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其中,有些地区如上海、深圳等,甚至1-2年就可以实现,而西部一些地区则可能时间要更长一些,但总体上经过5-10年的艰苦努力,基本上可以发展为现代金融企业。 农村信用社改革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就好比举行一场“接力赛”。接力赛一般都有“四棒”,农村信用社改革“四棒接力赛”的第一棒已经跑完,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今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任务就是要继续跑好后三棒。 其中,第二棒就是在认真总结前两年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努力实现资产分类顺利转轨、案件专项治理初见成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风险监管体制基本到位、规制体系初步形成、公司治理作用开始显现等六大目标。这一期间,要着重抓好贷款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的过渡,确保2007年双轨运行,2008年顺利实现贷款五级分类“单轨制”;要力争用1年左右时间,在遏制案件高发、降低案件损失、严肃查处责任人、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要基本消除各种不合理的歧视政策,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强化支农服务意识,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要按照新的监管理念,逐步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分类监管,革新监管流程,初步建立起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导,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适当分离的监管框架;要建立符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际的公司治理架构,初步规范股东(社员)大会、董(理)事会、监事会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相互制衡关系;要在清理规制基础上,基本健全和完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从风险控制到处置,从治理架构到运行机制,从非现场监管到现场检查等各个环节完整、科学的农村合作金融规章制度体系。同时,要注重研究和解决省联社职责定位模糊、职责边界不清的问题,逐步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管理体制,规范省联社履职行为。结合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政策的兑付以及其他扶持政策的落实,着力推进法人机构整合,规范经营行为,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培育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第三棒就是要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即到2011年前后,争取实现“八大目标”:即管理体制基本理顺;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机构性质持续变化;支农作用全面发挥;公司治理效果明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专项治理大见成效和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第四棒就是在全面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再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奋斗,即到2016年前后,达到“六大目标”:机构性质根本变化;公司治理整体达标;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资产质量持续稳定;人员素质总体改善;社会地位全面提升,从而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资本充足、治理完善、内控严密、财务良好、服务高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好银行。 后三棒工作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当前,关键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跑好“第二棒”,特别要注重将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逐步与商业银行的标准统一起来,以商业银行的标准作为标杆,坚持把风险监管作为主线,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落实“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逐步实现监管目标。当然第二棒中一定要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既要瞄准目标,又要照顾现状,实施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梯次推进、逐步达标。 在进行上述工作的同时,也要看到,跑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四棒接力赛”,既要内部积极推进,深化改革,也要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其中最关键的:一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整体推进,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现代化创造良机;二是农村的市场经济秩序基本完善,为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经营提供条件;三是农业发展基本实现产业化,为农村信用社实现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奠定基础。 (作者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