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解决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根本在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07:25 每日经济新闻

  主持人: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较上年同期增长10.2%,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趋势,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微调已经开始。4月28日,央行宣布即日起将人民币贷款利率上调27个基点。人们注意到,人民币存款利率没有随之变动。央行行长周小川解释说,此次之所以没有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意在鼓励内需。同一天公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
,去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继续扩大,达到223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3倍。报吿还说,近年中国投资需求虽然增长较快,但国民储蓄增长更快,导致储蓄与投资的剩余进一步扩大,形成经常项目顺差。

  国家外汇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同时发布了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报告》认为,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运行平稳,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当前,要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国际收支问题呢?究竟是通过扩大内需,还是通过人民币继续升值抑制过度的国际市场需求呢?

  大众评判台

  励俊:政府不必做爹娘

  国际收支双顺差这不是个好消息。包括2006年第一季度的房地产调控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切似乎都表明中央对经济的调控力并不如预料得那么大。可以肯定的是,不久会出台更为严厉的政策,会使经济降降温。不过从长远看,经济全面改革是必须加快步伐了。非常期待我们的金融界、银行界能够不靠政府养育,能给予市场足够的信心。政府也不必做爹娘,所有的事都一揽子包办。

  李菁:经济发展战略需作调整

  我认为应该减缓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和缩小外汇储备的规模,这需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作出调整。

  常小宇:促进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

  对于国际收支双顺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认为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由我国内需不足、主要依靠出口导致的。但从出口的产品构成看,我国还处于国际分工中的较低层次,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竞争力不强。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真正扩大国内需求,同时切实注重产品技术创新。

  吕国新:需要对人民币进行重估

  我个人觉得,需要对人民币进行重估,双顺差的出现有很大的比例是境外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期待,而当这种期待得不到预期的缓解前,资金肯定还会进入。即使我们控制了房地产,也难以控制资金通过别的渠道进入。

  话题策划主持 凌建平 MSN主持 祝裕

  专家观点

  国际收支顺差不会引发中国货币重估

  谢国忠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我判断中国内地目前的顺差占GDP的3%到4%,而非7%。中国内地的国际收支顺差情况介于中国台湾和泰国之间。因为劳动力过剩仍使工资增长保持低水平,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以及政府没有解决使家庭预防储蓄高居不下的问题,有理由相信中国内地正在经历低通货膨胀。

  因为低通胀,来自国际收支顺差的现金流主要流入房地产。中国政府一直在加紧控制地产行业,主要通过增加投机成本和减少银行向该行业的贷款。不过,只要仍有顺差带来的现金流,泡沫很可能再次膨胀。

  经历过大规模国际收支顺差的东亚经济体都遭受到令人痛苦的后遗症。泰国经济则在1997年崩溃。中国香港、韩国和日本等其他东亚经济体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应对,但无一奏效。从货币升值到反投机措施,都遭致严重的后遗症。

  导致中国台湾和韩国盈余激增的是使日元相对它们的货币增值的《广场协议》。顺差使这两个地方的地产和

股票市场产生大量泡沫。为对付顺差,中国台湾把货币升值三分之一,韩国把货币升值四分之一,都产生了通胀压力。

  腹地效应使中国内地没有很快升值货币。它正在尝试采用反投机措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以多种方式尝试过反投机。新加坡损失小些,但这很可能是因为其公屋的分享率高,而不是其1995年采取的反投机措施。

  与其他东亚经济体一样,中国内地正在尝试对付国际收支顺差,在地产市场变得过热后来进行一些打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防止即将到来的硬着陆,以及尽管经济不平衡加剧但仍保持增长。中国内地可能会和其东亚伙伴们一样遭遇痛苦的后遗症。

  不过,我相信中国内地并非一定会遭受可怕的后遗症。它可以实行结构性改革以提升由于地产衰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消费需求。

  第一,中国内地可以在不改变名义汇率的情况下提高实际汇率。取消出口产品的优惠税率,提高最低工资,而提高环境标准能把中国内地的实际汇率提升约15%。在我看来,这将使

资本市场停止向中国内地输入投机资金。

  第二,中国内地可以增加社会问题上的财政开支,提高工资,通过财政债券加快农村补贴。中国内地的家庭消费大约占GDP的40%,但这些措施能把它提高到50%。在我看来,消费需求加速将足够缓冲地产衰退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三,中国内地可以把国有资产分配给人民。

  最后,中国内地的财政系统是政府所有的,且偏向支持固定投资,但这一点正在逐渐改变。当它真正偏向于市场时,贷款将在投资和消费之间被分配得更加均匀。

  郑洁节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