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会 > 正文
 

中国和印度: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 1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滕晓萌

  海南博鳌报道

  一切似乎都在一夜之间发生。

  本来全世界都以为,中国和印度会成为21世纪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他们的理由看起来很充分:两国都是骄傲的、正在复苏的、具有雄心的大国;两国都有庞大的人口和农村;两国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两国都在竭尽全力地争夺着世界上各种资源:资本、能源、技术……两国都在全力抢夺着世界各个市场并且展现自己的话语权。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两国是地缘政治理论中不可能同时和平并存的地区大国,同时,这两个邻国在过去的50年内还有一段战争的历史,导致双方人民长期不相往来。

  因此,结论是,这两个大国将隔着喜马拉雅山,满心狐疑并且不乏敌意地打量着对方,谁也不知道冲突会在哪一刻爆发。

  但这种传统的看法已被颠覆,进入21世纪之初,中印关系开启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2006年,是两国政府定下的中印“友好年”。

  政府方面:2002年1月,时任总理朱镕基率领庞大的企业家代表团访印,签署了在旅游、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水利、人才交流、科技和植物检疫合作等6个方面的文件。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印方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2005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印,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的指导协定,并且通过了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

  经济方面,根据印方的统计,在过去的5年中,两国的贸易总额增长年平均速度是44%,在中国方面,印度已经成为外贸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甚至在被认为中印必将发生激烈争夺的能源方面,中印也在2006年签下了谅解备忘录,宣布全面开展在能源方面的合作。

  这些变化,是否足以说明,中印之间已经彻底消除疑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种蜜月期能够持续多久?中印经济间的互补性是否足以支撑经贸合作一直高速发展?龙象联手,对于世界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于2006年4月22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上,独家采访了中国贸促会会长助理王锦珍、印度工商联合会秘书长阿米特·密特拉(Amit Mitra)、印度中国研究院院长莫汉蒂(Manoranjan Mohanty)、印度驻华使馆副馆长Vinay Kwatra、印度发展中国家研究中心阿尔文德·辛格(Arvinder Singh),希望他们的意见能够有所启发。

  印度和中国的合作互信

  《21世纪》:中国和印度由竞争变为合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能不能看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王锦珍:现在看来,这并没有一个时间点。但是2002年时任总理朱镕基成功访问印度,极大地改变了印度人对中国的看法。此前印度人对中国并不了解,经常说,“中国的发展快赶上印度了”、“上海的发展已经快赶上孟买了”。但是自从朱镕基总理访问印度之后,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来到中国,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情况,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加上印度媒体对于中国迅速发展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印度人再会贸然拿上海、北京与印度的某个城市比较了。

  《21世纪》:如果朱镕基总理访问印度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那么中印两国合作的开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企业、民众自下而上地推动政府,还是两国政府间首先表达相关的意愿?

  王锦珍:应该说这其中很多是企业行为。两国在合作开始时还能感觉到有各种竞争,但是之后开始慢慢地学习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21世纪》:我们知道此前中国和印度有着非常不愉快的过去,同时,在21世纪的前几年中,双方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对强有力的竞争者,这些历史会不会影响到中印两国的合作?中印两国互相之间的信任,是否足以支撑进一步深化合作?

  阿米特·密特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今天早上还在讨论这一点。中印两国在合作之初,都曾经对这一点有过怀疑:两个大国是否能够从思想上真正地交流合作?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中印的合作关系中存在三个推动力:第一,两国贸易的飞速发展,现在中印两国每个月的贸易额大概有15亿左右;第二,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第三,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

  这三种因素,直接推动了双方政府的态度。同时,按照双方的规划,中国将在2010年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到时候中印之间的联系必然将更加密切。并且,我们认为,尤其在年轻的一代中,印度人和中国人是没有隔膜的。

  莫汉蒂:中印两国虽然此前缺乏了解,但是两国的文明一直有深厚的基础,文化上一直没有停止过交流,从唐朝的玄奘到印度取经、到泰戈尔访问中国,都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中印之间的合作应该是亚洲联合的最好体现。我想说的是,现在印度中产阶级对于中国的看法非常正面,他们认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联手合作、共同发展将影响整个世界,因此,我们对于中印合作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Vinay Kwatra:我们也在积极发展和中国的关系,希望能够成为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可以积极地考虑中印关系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民间推动的力量对于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性。

  阿尔文德·辛格:现在的印度人对于中国是非常友好的,他们希望可以从中国学到更多的东西,来帮助印度发展。同时,两国的政治关系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所以,我认为起码在最近几年内,双方的关系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经贸也将持续增长,中印合作仍然将推进下去。

  王锦珍:中印两国确实曾经有过不愉快的历史,但是那段历史已经结束。我认为,对于交流的限制会影响到双方的互相了解乃至双边关系。目前双方的交流仍然不够,2005年,印度到中国旅游的有35万人,而中国到印度旅游的只有5万人。

  我们的目标是,双方互为最大的旅游市场。应该说,这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印度是中国的邻国;其次,印度也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泰姬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如果双方人民增加往来,增加对各自的了解,双边的气氛就会更加友好。

  现在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一个大型的关于唐三藏西游的电视纪录片,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涉及到中国和印度自古以来的交流合作。我想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法国和德国。众所周知,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互为敌国,爆发过多次战争,但是现在两国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好的合作,并没有因此而一直敌对或者单纯竞争下去。

  中印经济互补性

  《21世纪》:中印两国这几年的经贸发展非常引人注目,两国2005年双边贸易已经达到187.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7.5%。2006年3月下旬,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访问印度时,给中印贸易定下新的目标:在2010年,达到500亿美元。但是中印作为两个经济结构非常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互补性有多强?两国的经贸发展会不会面临一个天花板或者瓶颈?

  阿米特·密特拉: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有一个经济学家提出一个理论:两国的经济结构越类似,就越会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因为两个国家会互相学习对方的相关经验。现在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印证这个理论,就是美国和欧盟。它们虽然经济结构和发展程度都有相似之处,但是现在它们之间的双边贸易已经占到了75%,经济间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21世纪》:那么印度和中国双方各自希望从对方那里学习到什么呢?或者说,以你们的观点,到底哪些东西是中印各自的比较优势?

  阿米特·密特拉:我认为,印度首先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就是中国的下层结构,包括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等等。

  而中国可以向印度学习的,首先是印度的知识经济,比如信息产业,众所周知,印度在这方面是非常强的。另外,还有印度的金融体系。花旗银行亚太区CEO麦睿彬也提到,印度在银行业和金融体系方面,会获得比中国更高的分数:中国的股票市场没有印度发达,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导致私营企业融资困难;同时,还有大量银行贷款是通过中国政府的政策引导贷给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的,在这些方面,印度都做得比较好。

  莫汉蒂:中国向印度学习的主要领域应该是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印度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

  而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制造业的技术,在大部分制造业中,中国的表现都优于印度。另外,中国有很多很有活力的中小企业,这也值得印度学习。

  阿尔文德·辛格:双方可以互相学习的方面有很多,比如信息产业、农业方面,都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王锦珍:印度的制药业非常发达,不可小看。同时,在金融服务业、软件工业等产业方面,都比中国领先很多。有一个数字可以做出比较:去年中国出口软件总额35亿美元,而印度是220亿美元,由此可见,印度在这方面做得是相当好的。另外,印度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也非常发达,目前印度已经有很多生物制药和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企业到中国投资。印度的教育软件竞争力也很强,目前在中国的教育软件市场中50%都来源于印度。

  但是,正如印度方面自己承认的一样,一个国家仅有软件业是不够的,作为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印度的软件业雇员只有100万人,如果只发展软件业,根本没有办法满足就业的需要。

  而中国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中国的硬件就出口很多。中国整体的制造业实力都很强,同时,中国还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劳动力不但多,而且素质比较高,这都是中国方面的优势。

  两个国家互补的空间总是存在的,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在拖拉机制造方面,中国的大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都比印度的好,但是印度的中型拖拉机就比中国的好。

  经贸发展可持续性

  《21世纪》:目前双方发展如此迅速的贸易关系还存在什么问题?

  莫汉蒂:现在双方经贸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印度主要出口资源型产品,而中国主要出口的是制造业产品。我希望,印度企业有一天,也可以向中国出口更多的制造业产品。

  印度的软件企业非常强,中国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中国是世界工厂,而印度是世界的办公室。但是,这对于印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直希望,在从事“脑力工作”之余,也最好也能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以令双方关系平衡发展。

  王锦珍: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1.4亿美元,同比增长18.7%。这个数字相对于双方之前的发展速度,是比较低的。当然这里面可能有春节因素,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一些贸易可能被暂时搁置了。但是,这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贸易商品。

  另外,从过去几年的一些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来,双边贸易增长的幅度虽然很大,但是进出口商品的多元化程度不够,中国向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焦炭、煤、生丝和钢材,而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产品集中在铁矿砂、矿产品和纺织原料。如果我们要更进一步地发展双边贸易,就需要更多地来研究改善这一情况。

  中方已经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前两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逆差非常大,但去年已经缩小到了8亿左右,就是因为我们找到了更多的商品,可以出口到印度去。

  当然,贸易顺差、逆差都只是一个数字,并不是关键问题,两国经贸中的关键问题还是要继续发展。

  《21世纪》:那么这个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0亿的目标,到底有没有问题?

  王锦珍:问题应该不是很大。2002年朱镕基总理访问印度时,双边贸易额仅为36亿美元,当时双方政府提出的目标是 :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但是2003年,我们就突破了这一目标。

  2005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又提出新的目标: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亿美元,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00亿美元。去年我们的贸易额是187.3亿美元,已经接近了200亿的目标。

  当然中印之间的经贸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因为基数不断变大,而增长幅度减小的情况。但是按照我们目前的估算,如果两国贸易能够保持平均每年增长30%的话,完成2010年的目标就没有问题。

  阿尔文德·辛格:现在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仍然维持相当良好的态势,因此,我对双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当乐观的。我想,中印不但能够实现500亿美元的目标,而且在未来的几年内,应该可以维持现在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

  阿米特·密特拉:我觉得中印之间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贸易总额上升到1000亿美元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印合作的国际影响

  《21世纪》:谈到中印之间的经济合作,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印的能源合作。今年初,中石油和OVL(ONGC Videsh Ltd.,印度国有石油勘探公司的子公司)联手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的油气资产告捷。印度能源部长艾亚尔(Mani Shankar Aiyar)后来也访问中国,和中国发改委签下了有关能源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艾亚尔本人曾经承认,印度急切希望在能源方面与中国合作,就是因为印度的能源外交落后于中国,比如中国在尼日利亚与印度的竞争中就赢得了胜利,如果这种情况存在的话,中国为什么要与印度合作?中印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主要将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对于国际能源市场意味着什么?

  王锦珍:在能源外交方面,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较大、发展比较早、能源的消耗也大于印度,所以我们做的工作确实比印度方面早。但是,印度有其本身的优势,印度人从古到今也都是非常好的商人,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在能源方面,印度拥有经常渠道,比我们更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市场,同时他们还有语言的优势。

  在能源短缺的时候,中印两国的无序竞争肯定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才要积极地开展合作。

  Vinay Kwatra:事实上中印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一直在进行,比如在苏丹,我们在过去的六七年都有很好的合作。的确,我们在一些地方进行的竞争可能有一方获胜了,但是在其它地方也共同获得这些资源。我们需要增进相互的理解,如果在争夺商业合同之前能够双方先坐下来谈一下,了解一下对方的想法,可能就能够避免恶性竞争,共同开发资源。双方政府都很重视这方面的内容,也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21世纪》:中国和印度被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两国从竞争转为合作的态势已经引起了世界关注。那么,你们认为这一变化对于国际社会意味着什么?中国和印度的合作将通过何种方式,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莫汉蒂:双方可以通过快速增长的贸易来影响世界经济。

  在国际事务中,中印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的话语权,比如西方国家可能会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开放市场,以使他们自己的企业取得统治地位,可以看到,银行业就是如此。如果中印联手,一定可以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局面。

  WTO的多哈回合谈判可以作为一个例子。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同属20国集团(G20),印度一直在努力施加影响,逼迫美国和欧盟削减农产品关税和取消农产品补贴,当然中国也发挥了作用,但比较低调。在今后的国际经济事务中,印度和中国应该联手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出一些更大的声音和施加更大的影响力。

  王锦珍:中国和印度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确实有一定的合作空间。印度相对于中国来说,对于国际事务和相关规则都更加了解,这是在WTO多哈回合的农业谈判中,印度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一个原因。在这些方面,中国可以和印度进行合作交流。

  阿米特·密特拉:我认为,在21世纪,中国和印度应该可以成为世界的联合领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