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周天勇: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就业为何越来越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11:00 中华工商时报

  就业在宏观经济中状态过冷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 周天勇 

    □本报记者 张立栋

  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较快的增长、平衡的物价、较充分的就业和平衡的国际收支,要协同调控、统筹兼顾,缺一不可。一个只注重增长、物价、国际收支,而忽视或者对就业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的宏观调控,实际是不完全、低水平和负作用很大的宏观调控,根本不符合现代经济和国计民生的要求

  记者:刚刚公布的第一季度GDP增长达到了10.2%,这个数字的确出乎很多人意料,在分析这个数字后面关于投资的迅猛增长势头的时候,经济是不是有点过热的担心再一次出现。

  周天勇:我认为宏观经济运行并没有过热。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宏观经济的指标中,经济增长超过10%;从推动经济增长的各因素看,投资增长27.7%,速度稍微过快;出口增长26.4%,速度适当;而消费增长只有12.8%,增速仍然偏低。但是,1-3月份消费物价上涨率为1.2%,特别是3月的消费物价上涨率只有0.8%,工业品物价上涨率也为2.5%,物价属于低迷状态;而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估计城镇失业和就业不足率为20%左右,特别是今年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可能在50%左右,就业在宏观经济指标中处于高度过冷状态。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所担心的是,所谓过热的呼声高起来以后,政府将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调控,这样很容易产生经济的大起大落,对就业产生雪上加霜的负面效果,是这样吗?

  周天勇:我认为需要学界、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为什么高增长和高投资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平衡增长?为什么

中国经济,稍微一放就恐惧过热,稍微一控就陷入过冷?我觉得,从目前的宏观调控工作来看,并没有在GDP增长、物价和就业三大目标,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项增长之间进行协同调控,特别是对如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没有切实、系统和有效的调控政策和措施。

  从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来看,主要是投资和出口的效应较大。国内消费方面的拉动力太弱。原因在于投资的构成主要是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等建设,国有企业投资、外资等。这种局面下,交通基础设施和

能源等基础工业建成后,增加不了多少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国有企业投资和外资,其容纳的劳动力就业相对也越来越少;而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级化,特别是技术和资本含量的提高,也会相对和绝对减少劳动力的就业。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经济高增长,而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却越来越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当投资增长过快时,物价可能上涨;为了稳定物价,要控制贷款规模(由于土地抵押贷款的发展,加上建设项目需要土地承载,土地的供给水平也与信贷和投资规模正相关,于是2004年的宏观调控采取了信贷和土地双紧的方式);而收紧贷款规模过度,则经济没有消费足够的支撑,很容易陷入低迷。即形成宏观调控一控就大落,一放就大涨的恶性循环。

  记者:按照这个思路,就业的充分度应该是宏观部门重点解决的关键点,您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脱节的现象并实施相应的调节措施呢?

  周天勇: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惯性,国家有关宏观管理部门考虑的是,项目怎样摆,投资是不是过热,物价是不是稳定,财政收了多少钱?在具体的职能中,没有将怎样扩大老百姓的就业当成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来做。而主管劳动的部门,即使想扩大就业,也没有多少实质的办法:减税减费来刺激就业,权力在财政税收和政府其他部门,不属于它管;增加创业和就业培训经费,它也没有钱;增不增加用人,是企业、事业和党政机关的权力,它也不能干预。因此,国家的劳动主管部门,实事求是地讲,在增加和扩大就业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用处。

  我认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较快的增长、平衡的物价、较充分的就业和平衡的国际收支,要协同调控、统筹兼顾,缺一不可。一个只注重增长、物价、国际收支,而忽视或者对就业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的宏观调控,实际是不完全、低水平和负作用很大的宏观调控,根本不符合现代经济和国计民生的要求。而要转移剩余劳动力和较满意地增加城镇就业,发展为民,改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扩大内需,关键是要鼓励民间投资、民间创业,大力发展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扩大中等收入人口,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口。

  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原国家经贸委曾经发布,中国有近4000万个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局曾宣布,有2000多万个乡镇企业;国务院发展中心有关研究机构等曾宣称,中国有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工商局曾发布,中国有800多万家中小企业;我也曾经计算,2003年时,中小企业可能有1100万个左右。可是,从中国企业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增长情况看,按照统计局普查数据,1998年企业法人为262.8万家,2004年为325万家,1999-2004年期间,关闭与新增相抵后,只增加了62.2万家,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每年仅增加10万家法人企业。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登记统计,1999年时个体工商户为3160万户,2004年时,下降为2350万户,1999-2004年在工商局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减少了770万户,平均年减少128万户。

  有的部门和学者如同上面虚报企业数量一样,在就业方面也给大家宽心:认为就业压力一年会比一年小,形势一年会比一年好。不可理解的是,一方面,国有和集体企业在总体上在减少就业岗位,行政和事业单位要控制编制和进行改革,外商投资的资本有机构成在提高,整个经济的技术在进步、资本有机构成在提高;另一方面,农业的相对收益越来越低,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越来越大,新增劳动力也规模很大,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往年积累的失业人员规模也不小。微型和中小企业增长缓慢,个体工商户在大规模破产。不知道这些部门和学者所说的就业预期未来会好在哪里?

  记者:目前投资增速确实有点偏快,那么就您看来,从解决就业这样切实关系到百姓生活和生存的问题方面,下一步的宏观调控重点应该放在哪一块?

  周天勇:宏观调控的思路应当是:总体上控制投资,但是要调整投资的结构,适当压缩不增加就业的投资规模,积极鼓励能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城镇就业的投资;稳住物价;通过扩大国民经济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城镇就业能力,来扩大消费。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调整的当务之急是:政府要放宽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的注册、市场准入和经营等管制;杜绝十几个部门对创业和经营交叉、矛盾、频繁和恶意执法;让利于民,大规模清理和停止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太多太滥的收费和罚款,对创业和就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还要建立切实有用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并提供创业和就业培训等。如果政府不能调整部门权利和利益,不让利于民,没有这方面的体制和政策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的改善,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就业的协调,只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些空话而已。(29G1)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