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费对穷人有好处的逻辑悖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09:59 燕赵都市报 | |||||||||
近日,在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上,经济学家张维迎再次强调自己对于高校学费的观点:“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因为学费太低。”认为应该再适当提高学费。他并且坦率地承认,这句早就曾讲过的话“挨骂多”。(《上海证券报》4月27日)以张维迎教授之名气,明知“挨骂多”却仍然坚持己见,为该话题增添了讨论的价值和必要。 粗看之下,张维迎此论单从逻辑上似乎有那么一点可取之处。其得出该观点的逻辑
首先,张教授似乎忽略了学费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按现在的高校学费标准和家庭的可统计收入对比计算,有几个家庭是不必享受助学金、而且还可以承受更高学费的呢?前不久刚刚退休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经坦言,以他和夫人的收入,也只能勉强供一个大学生。那么,如果学费再“适当提高”,即便国家教育部的副部长,其家庭能否顺利供起一个大学生也已经很值得怀疑了。这样情况下,助学金要发到怎样的范围?“适当提高”到底要到什么程度、也即那些确实的富人家庭究竟需要承担多少学费,才能平衡那么多贫困生的困难? 其次,张维迎的逻辑中,也隐含着这样一种风险或陷阱的可能:提高学费之后,“劫富”的目的或许可以达到,但是否能够真正用于“济贫”?会不会实际形成既“劫富”又“劫贫”的结果?不难看出,如果按照张维迎倡议的做法,在高校、富人、穷人三个利益主体中,富人注定是要多掏钱的;穷人也要先多掏些钱;至于这些多掏的钱是否能够公平有效率地返还,是否能够返还到真正的穷人手中,则属于不好控制的事情。因而这个过程中,只有高校处于稳赢不输的位置,赢得了更大的经济控制权。考虑到张教授的特殊身份———北大校长助理、光华学院副院长,其坚持如此观点,令人难免瓜田李下之臆测。 尤其重要的是:现在实行的学费标准,真是“低学费”吗?高校真是在“补贴”学生吗?众所周知,一直到现在,高校培养成本还是一笔糊涂账。虽然许多高校都在不断诉苦,认为所收学费不敷培养学生所需,但各高校都在设法扩大规模、在为了多招生进行大战,而且高校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好———甚至连“洗脚费”都能报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假如确如高校所言,如今的学费仍然太低,多招一名就多“补贴”一名;确如张维迎所言:“我们学校想各种办法筹集资金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从企业找钱,国家一年给100万,学校还用各种办法拉公司设立以公司命名的助学金”,那么高校对扩招仍然如此热衷,显然就有些不符合常识。因而,现行学费“标准低”这一结论———同时也是张维迎观点的逻辑基础———在真实的、有公信力的培养成本出台之前,至少有嫌唐突。 还有,张维迎教授似乎也没有考虑到甄别富人和穷人的巨大成本。如果先提高收费,然后再用助学金的形式返还,如何保证返还过程的公正,至少是一个很繁琐的问题。谁来认定呢?认定的成本有多大?最近吉利控股集团捐助5000万元资助1000名寒门学子,为了这些钱不用错地方,他们准备用于“确认”的钱竟然达200万。越是富人家庭,社会关系越丰富,寻租的能力就越强,那么,“劫富济贫”会不会劳而无功、甚至走向反面成为“劫贫济富”,是一个令人不得不担心的问题。 所以,张维迎所谓的“高学费对穷人有好处”,既无坚实的逻辑根基,操作起来更是十分艰难,风险系数过大。全面看来,是一种罔顾国情、将问题简单化而且似是而非认识。 郭之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