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注意良好势头背后的新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 15:09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2005年中国经济回顾及2006年前瞻

  ◎ 执笔人:郑京平 王文波 刘爱华 严于龙

  2005年,中国经济波澜不惊,稳步前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9%,仍处在10%左右的增长平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到不足2%,整体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运
行格局。展望2006年,经济运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比较好,支撑经济增长的各种动力比较强劲,供给能力也明显增强,国民经济仍可保持2005年的良好发展势头,预计全年经济可望增长9%左右。但也应该看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尚没有根本解决,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宏观调控面临着一系列两难选择,必须从眼前和长远两个方面考虑应对思路。

  2005年总体经济形势比预期的要好

  2005年初,在分析预测全年经济运行趋势时,持乐观态度者占大多数,但也有不少机构和分析人员担心当时宏观调控所针对的问题出现反复,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走势就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可能会反弹,另一种则认为可能会明显收缩;关于价格走势,多数认为存在通货膨胀压力,CPI涨幅将在3%左右甚至更高;关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前景,则普遍认为不会比2004年更好;关于金融运行,多数人对与日俱增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表示出了某种程度的担忧,等等。

  中央在制定2005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困难和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从大的方面看,强调继续实施“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以确保宏观调控的成果得以巩固。2005年M1和M2的预期目标都定为15%,比2004年有所降低;中央财政赤字预算3000亿元,比2004年减少192亿元。同时,针对主要问题的发展动向以及一些新的苗头性问题也适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从实际运行结果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比较得当,2005年的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波澜,保持了稳步前行的良好势头,当初普遍担心的主要问题都没有发生或进一步发展,总体形势比预期的要好。

  一、整体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运行格局

  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略低于2004年10.1%和2003年10.0%的增长速度,回调的幅度低于预期。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2%,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9.6%,均保持较快增长;分季度看,四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9%、10.1%、9.8%和9.9%,均在10%左右。

  图1 国内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注意良好势头背后的新问题

  专栏1:如何看待经济普查后的中国GDP?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04年中国现价GDP达到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多出23000多亿人民币,增加16.8%。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4年中国GDP总量从普查前的16537亿美元调整为19317亿美元,居世界的位次超过意大利,从第7位上升为第6位,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之后。另据初步核算,2005年中国GDP达到182321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22257亿美元,有可能超过法国、英国,居世界第4位。

  普查以后GDP总量的变化,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有的媒体讲,由于中国GDP连超意、法、英三个国家,表明中国一下子长大了几岁,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提高了,一些国外媒体甚至还将普查结果与“中国威胁论”结合起来。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GDP总量的调整,只说明通过普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统计信息得到了改善,而不是中国经济社会本身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经济普查本身不可能创造GDP,也不可能因此而增加可支配的财富。

  第二,GDP总量调整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丝毫没有改变。按照经济普查以后的数据,中国GDP总量只有美国的约五分之一、不足日本的一半;人均GDP就更低了,都在美国和日本的5%以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算法,2004年中国人均GDP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位次将从原来的112位上升到107位,而按世界银行的算法,将从第132位上升到129位,均在100位以后。

  第三,近些年为了实现GDP的快速增长,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根据普查调整后的中国GDP总量,2004年也只占全世界总量的4.4%。但是当年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这说明中国单位产出消耗过高,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仍属于粗放型增长,不彻底清除其存在的基础,是难以为继的。因此,从中长期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克服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价格涨幅回落,整体呈温和上涨状态。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引起价格的大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位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 食品价格上涨2.9%,回落7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3%(其中,12月份的同比涨幅已回落到5.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9%(其中,12月份同比涨幅为3.2%),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3.1和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分别回落4.0和2.2个百分点。

  图2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

注意良好势头背后的新问题

  二、三大需求均比较旺盛,外需的拉动明显增大

  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外贸顺差大幅增加。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亿美元,增长17.6%。出口增速连续四年都在20%以上,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加上进口增速有所放慢,外贸顺差大幅增加,全年达到1019亿美元,比上年扩大近700亿美元。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5%,而2004年仅为1.7%,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9%。

  图3 进出口与增长速度

注意良好势头背后的新问题

  投资继续高位增长,没有出现明显反弹。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幅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回落1.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一系列调控措施出台后逐步回落,全年完成15759亿元,增长19.8%,回落8.3个百分点。

  图4 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速度

注意良好势头背后的新问题

  国内市场销售增长有所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

  图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增长速度

注意良好势头背后的新问题

  三、农业生产形势继续好转,二、三产业稳定较快增长

  粮食再获丰收。2005年,粮食总产量在2004年增产775亿斤的基础上,再增产291亿斤,达到9680亿斤,虽然尚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已达到“十五”时期5年的最高水平。粮食再获丰收,是食品乃至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6 粮食产量与增长速度

注意良好势头背后的新问题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76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与上年基本持平。

  第三产业稳定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增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1.4%,金融保险业增长9.8%,运输邮电业增长12.4%,房地产业增长5.3%,其他服务业增长8.1%。

  四、国家、企业、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在2004年大幅增长38.1%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利润14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但由于部分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下游产品价格涨幅走低,行业和企业效益相差较大。新增利润最多的石油开采、煤炭、电力、通用设备、农副食品加工等5个行业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72.4%。扣除石油开采、煤炭后,其他行业利润增长12.6%。与此同时,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38.8%。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达到31628亿元,比2004年增长19.8%。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超过3000元,达到3255元,实际增长6.2%。

  五、金融平稳运行

  2005年7 月21 日以来,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双向小幅波动。12 月31 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0702 元人民币/美元,较7 月21 日初始调整后累计升值0.49%。2005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29.9 万亿元,同比增长17.6%,高于年初的预期目标;M1余额10.7万亿元,增长11.8%,低于年初的预期目标。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9.5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比年初增加2.4 万亿元。

  2006年中国经济依然可良好运行

  2006年,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比较好,支撑经济增长的各种动力比较强劲,供给能力也明显增强,国民经济仍可保持2005年的良好发展势头。

  国际经济环境仍比较有利。全球经济温和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仍将维持2005年4.3%的水平。其中,美国经济增长3.3%,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日本增长2.0%,回落0.5个百分点;欧元区增长1.8%,提高0.4个百分点。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也会由2005年的7.0%提高到7.4%。整个外部环境与2005年相比不会有大的改变,总体上仍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国内发展环境较好。中国经济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较快增长,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较高,市场预期较好。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各级地方政府加快经济发展的冲动较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从政策面看,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有效遏制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促使中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总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可能略有放缓。预计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2005年相比,仅会略有降低。出口保持适度增长的可能性还是较大。总之,三大需求仍可以保持较强增势,不会对经济增长速度形成明显下拉作用。

  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瓶颈缓解。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连续高增长,大量项目陆续投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一些重要资源和原材料的瓶颈约束已经明显缓解。

  综合上述因素,从经济增长看,虽然某些行业或产品在2006年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矛盾,但由于需求增长较旺盛,仍可支撑经济较快增长,预计全年经济仍可望增长9%左右。从物价走势看,第一,粮价趋稳或略有上升的可能性大,水、电、交通、燃气等重要公用事业项目价格存在上调压力。第二,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对2006年的翘尾影响为0.5个百分点,比上年低1个百分点。第三,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2006年M1、M2增长目标分别为14%和16%。第四,总的供需矛盾仍将在可控的范围内。预计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

  2006年1-2月份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表明,我们的上述判断总体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专栏2:2006年1-2月中国经济运行情况

  1-2月,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生产、国内市场销售、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继续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低。与此同时,进口增长明显回升,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加快。

  工业: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113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上年同期减慢0.7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7.1%;轻工业增长14.2%。

  固定资产投资: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94亿元,同比增长26.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436亿元,增长19.7%,减慢7.3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4亿元,同比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与上年同期持平。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10645亿元,增长12.7%;住宿和餐饮业1760亿元,增长13.1%。

  进出口:1-2月,进出口总额2264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92亿美元,增长25.5%,减慢11.1个百分点;进口1072亿美元,增长27.4%,加快19.1个百分点。

  价格: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与上年4季度基本持平。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0%,涨幅比上年12月回落0.2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6%,上升1.6个百分点。

  货币信贷:2月末,广义货币(M2)304516亿元,比上年2月末增长18.8%,同比增速加快4.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104357亿元,增长12.4%,加快1.8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24482亿元,增长8.0%,减慢6.0个百分点。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7165亿元,同比多增3397亿元。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11491亿元,同比多增598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10136亿元,多增1867亿元。

  要高度关注好形势下的问题

  虽然我们对2006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趋势持乐观态度,但我们也注意到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机制性、体制性问题尚没有根本解决,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宏观调控面临着一系列两难抉择。

  一是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与消化产能趋于过剩的矛盾。2003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三年超过25%,投资率持续升高,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在上年44.1%的高水平上再提高到48.6%。而且,不少投资项目主要依靠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贷款,一些项目的投资效益又比较差。这种格局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和金融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目前投资的增长势头仍很强劲,必须继续坚定地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而另一方面,这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已经开始大量释放,如2004、2005两年,中国新增发电机组容量分别达到5008和6326万千瓦,比2003年增长81.5%和129.3%。由于产能迅速扩大,一些行业特别是原材料和投资品行业已经出现较明显的过剩趋势。从长期看,为避免更大规模的投资带来更为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的大幅波动,必须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但从眼前看,抑制投资也就意味着抑制需求,反过来又会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甚至导致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二是抑制通胀与防止通缩的矛盾。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大幅回落,12月份涨幅仅为1.6%。随着生产能力的逐步释放,2006年供大于求的矛盾还会加剧,市场价格存在继续走低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原油、铁矿石等上游产品价格高位波动,资源类产品和服务价格上调压力较大,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相当于GDP的1.64倍,比2004年高6个百分点,加上贷款质量不高,长期的通胀风险也不容忽视。如果为了防止价格涨幅过低或下降,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等措施扩大需求,又会加大未来的通胀压力和金融风险。

  三是保证粮食增产与稳定粮价的矛盾。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足则社会稳。虽然近两年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但粮食产量仍不能满足当期需求,且2006年气候条件可能不及2005年,继续采取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仍是我们必需的政策选择。而另一方面,粮食价格现在已经出现回落。据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调查,2005年12月份,籼稻价格同比下降4.4%,小麦下降5.8%,玉米下降5.3%,大豆下降8%。如果粮食增产过多,粮价下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从而会影响农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贸易顺差过大的矛盾。为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但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贸易顺差过大,以及一些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加剧了国内重要资源的供求矛盾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也加大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

  对上述两难矛盾和问题,如果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则另一个方面可能会激化。必须从眼前和长远两个层次考虑应对思路。

  从眼前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经济波动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为更好地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必须更加重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是针对经济形势演变的复杂性,必须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适时适度出台预调、微调措施,及时化解矛盾,防止经济的大波动带来大损失。二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宜稳,措施宜稳。三是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要重点放在启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协调供求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

  从更长期来看,应抓住当前经济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加快体制改革,为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成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