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失真将引导出反智情绪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 07:21 每日经济新闻 | |||||||||
崔宇 4月25日,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中显示2005年北京市商品住宅期房预售均价同比增长19.2%,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2005年北京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全年上涨6.8%。此前,关于2006年1、2月份北京市房价的涨幅,有关部门也莫衷一是:国家统计局认为是7.3%,北京市建委、北京市统计局等部门却认为是17.3%。
对同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现象进行统计,应该只有一种结果最接近真实情况,但现实却是统计结果“百家争鸣”,除却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等技术性因素外,各部门“自说自数”背后的利益诉求也令人浮想联翩。 放宽视野可以发现,目前统计数据“失真”现象愈演愈广、愈演愈烈,笔者认为大致可分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自身失真”,就是说统计数据本身是注水和掺假的,以地方统计数据为甚。由于现有统计体制和政绩考核体系的缺陷,地方政府的数据往往不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得出,而是出于政治需要根据“他地”情况平衡之后得出。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今年两会上曾披露,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真是“水漫金山”! 第二种是“发布失真”,就是指有关部门在发布统计数据时,常常散布“不完全信息”,刻意“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使公众无法判断和比较,进而造成误解。 比如,目前统计房价的方法包括抽样调查法和房屋均价法,而有关部门公布房价统计数据时既没有说明采用何种方法又没有说明何种方法权威,结果造成信息混乱,使专家和公众无所适从。又如,国税总局前几日曾表示我国宏观税负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一时舆论哗然。事实上,宏观税负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理论上是以宏观经济总量GDP为考量,而不是以微观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为考量的指标,再加上中国的GDP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严重脱节,以及各种琳琅满目的“费负”,使宏观税负无法真实体现国民实际承担的税负水平。国税总局热衷于国际比较却疏于国内比较,如此不理性的“理性思考”,无疑将加重公众的误解。 第三种是“传播失真”,主要指媒体在报道时由于专业性不足或“偏见”,导致统计数据“失真”。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及时提供公共信息,以弥补由于不完全信息导致的市场失灵。而统计数据的一次又一次“失真”,一方面会使企业和个人承担信息失灵所导致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误导和扭曲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 现代政府的公共责任中,包括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降低公众的信息搜寻成本,扭曲或利用公共信息作为政策和寻租工具、加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绝不可取。当公众在信息失真和话语失真的环境里豕突狼奔时,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就会暗自滋生,“反智”与“反社会”情绪将紧随其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