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发改委出台投资调控新举措 > 正文
 

产能过剩之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 15:47 财富时报

  文/杨小洁

  进入2006年以来,见诸报章的各类关于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讨论与报道占据了媒体的显要篇幅和读者的视线,来自一些经济学家和官方的观点则认为,在钢铁、房地产、汽车、焦炭、电解铝、水泥、电力、纺织等行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而房地产的现实在很多大中城市却是:一边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另一边是老百姓望房价而叹,政府解困房或
安居房前挤破了买房人的脑袋。电力行业也是如此,前几年在江浙、珠三角等地区连闹电荒,拉闸限电,企业“开三停四”,正常的生产得不到保障,去年又冒出电力过剩了,发电企业不能满负荷运转了,电力企业开始亏损。这到底是缺还是剩?市场和百姓真的都糊涂了。

  今年“两会”期间,很多

人大代表和经济学家普遍提出2006年在很多领域会出现产能过剩的观点,并予以质疑批评。因为一轮经济过热后,社会总要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国家是迟早要埋单的。专家们认为,中国工业领域的很多产能过剩虽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更多则是转型经济的特殊性导致的。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市场和产品价格竞争激烈、银行呆坏账大增,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就业水平,甚至带来更多国际贸易纠纷,最终减缓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成为当前政府重要的议题,也引发了学界的热烈探讨。实际上,具有关权威调查,所谓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整个行业和所有产品的过剩,而是普通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价值的“三低”产品的过剩,我们很多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仍然没有摆脱替人“代工”之惑。

  造成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经年累月。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很多是由有些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机制的不合理造成的。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盲目拉动地方GDP增长率,一些新上任政府官员唯投资项目为先,只招商不安商,大搞“项目运动”,脱离了市场的全局观和发展观;而一些银行和企业往往只听地方政府的话,放贷、投资建厂,对市场经济已经麻木了,单纯认为投资都一定有回报,实则不然,市场是不以这些意识为转移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决定了很多投资是要失败的,是没有回报的。再者由于大部分银行靠存贷利差“吃饭”,有贷才有利,但当政府和银行支持的产品项目已经严重过剩时,方大呼后悔。这几年银行呆坏帐虽有所下降,但仍在高风险位运行,存贷等金融机制改革创新的滞后和投资机制的不完善决定了其风险依然巨大。更多的地方是政府、银行和企业的短视行为造成了今天很多产业供过于求的局面,尤其是很多国有企业缺乏战略决策,企业领导长的三五年一换,短的一年半载一换,正是不同上任领导的不同决策使得大部分中国企业只能领三五年风骚。当然内需不振,消费增长乏力,也导致了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丧失、利润下降,价格战盛行,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把大量失业人员推向社会,企业退出市场的代价与损失最终由国家和银行来埋单,一个行业或者很多制造企业的群体性市场溃败,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全方位的,社会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低估产能过剩为社会带来的风险与压力。解决某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不能靠几个经济学家的呼吁,也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或者银行或者企业单方面作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支持。

  作为中国企业,大家应把更多的目光瞄准技术创新和全方位创新,盲目的或冲动的多元化、国际化只能加速企业的死亡,因为中国企业尚不具备这个能力,但不等于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了,中国企业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自我完善的新路,也许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这个阶段必须要坚持去走。同时,要真正把握好降低成本与健康成长的节奏,不能只降成本把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也降了,也不能因为降成本而挡住了企业明天的成长之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