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央企专利总和不及佳能一半 国企自主创新怎么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 07:28 每日经济新闻

  主持人:

  据媒体报道,在4月23日闭幕的“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央企技术创新投入依然不足,造成央企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李荣融表示,2005年,央企研发投入额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1.5%,而发达国家大企业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他还说,目前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30%用于扶持企业,而中国科技投入的90
%以上用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统计显示,目前,国资委监管下的央企共有168家,央企拥有的所有专利总数为30520项,还不及佳能的一半。

  相信大家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必须要自主创新,否则将只是全球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而专利数量是企业和国家自主创新最简单的指标,中国企业的国家队以如此可怜的专利数量如何走向世界?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究竟应该如何走呢?

  大众评判台

  周先生: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必然要涉及回报的问题

  中国的垄断企业,营业额和利润都很高,为什么研发资金的比例还是那么低呢?

  关键是,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必然要回报。当没有回报预期的情况下,谁会投入巨额资金研发?那么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没有回报的预期?说到底,谁能保护企业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新品不被别的企业轻易COPY了去?另一方面是,企业领导人更在乎短时间做出业绩来,以便为自己的“仕途”添加砝码,而研发之类,在他们眼里,估计是有些吃力不讨好了。

  宋小姐:本质还是体制问题

  中国的欠账太多,改变思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总体而言央企既不缺钱,也不缺科研力量,说白了是没有创新的动力,靠着垄断也能轻松赚大钱呀。本质还是体制问题。

  日晷:科研创新机制也应该改革

  我们的科研创新机制也应该改革。大量的科研单位应该转制,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兼并原由国家养着的科研院所,鼓励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在企业产业化。在税收、人才引进、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绿色通道。另外,应该引进风险投资机制,设立针对直属的、独立科研院所的产权交易机构,大力鼓励资金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投资和孵化;鼓励企业委托研究、合作开发或购买自主技术。

  许焱:短时间内不容易解决

  这个现状短时间内不容易解决。靠行政命令强制加大投入,不是一个好办法。如果企业从创新中尝到了甜头,自然会加大科技投入的。另外,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平衡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比如,对每年有一定数量专利申请的企业提供优惠的税率等,相信慢慢地会扭转企业轻研发的态度。

  李青:重要的是技术集成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和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从而为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打下一定基础。

  话题策划主持 凌建平 MSN主持 祝裕

  专家观点

  央企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陶鑫良 上海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每个国家的情况肯定是不一样的。我国央企为研发投入不多,而且央企同科研机构、科学院通过转化的衔接也没有做到位。研发的成果应该在企业尤其是央企得到转化,但市场和行政这两个管道都没有畅通,这是最大的问题。

  对于央企来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我们强调自主创新,要知道科技人员是自主科技创新的一个引擎,发明创造是战略性科技成果的温床。在这方面,据我了解,我们的R&D(研发)不但没有很好地重视专利和技术秘密,而且也没有把握好自主发明创新和自主科技成果的政策。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让科技人员切切实实地看到激励政策的实施,给创新智慧加上利益的翅膀。我认为应该加强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按照政策规定给予他们必要的报酬和奖励。

  实际上,央企毕竟还是我国创新队伍的主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支队伍一定要唤发出他们自主创新的热情和激情。央企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创新潜力相对较强,也有着相当的财力,理应承担起我国发明创新的重任。不光国家对技术创新要加大投入,企业自己也要加大投入,在国外,如果研发投入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到2.5%,那就是创新型国家,而这中间60%以上的投入都是企业自己投入的。

  央企除了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外,从某种角度讲,也要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现在世界的竞争已经从科学技术的竞争发展到知识产权的竞争。

  同时,高等学校也是科技研究的主力,是创新的源泉之一,高等学校应该积极投入知识创新中,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出更多成果来。政府在这方面应该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大学发挥主力作用,相互配合,共同达成我们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