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过热苗头需要提前干预和调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 01:21 第一财经日报 | |||||||||
今年第一季度堪称“高速”的经济数据,在国内外激起了对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热烈争论。 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官员4月24日表示,虽然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点高,但不能因此得出经济全面过热的结论。该官员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周期,增长速度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属正常现象。一季度GDP实现
这一表态,是国家发改委对“经济过热、宏观调控将进一步收紧”观点的首次明确回应。从发改委的角度来看,是作为综合经济部门对一季度经济进行解释,平息市场对政策紧缩的担忧。一些大型国企已经表示,注意到发改委的表态,并准备以此作为判断经济走势的依据。 然而,到底什么样的情况才算是全面过热呢?发改委官员没有给出答案。 从经济增速来看,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0.2%,这一增长态势不仅与绝大多数机构的预期相反,更把国家“十一五”年均7.5%的增长目标(指“翻两番”)以及今年增长8%的目标,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有外电甚至认为,一季度的经济高速增长对“十一五”开局之年形成了挑战。 中国经济是投资推动型的经济,看投资增速应该有代表性。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高达29.8%,这两个增速都显然太快。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分地区看,全国投资增幅超过35%的省份有16个;分行业看,制造业30个行业中,投资增幅超过40%的有16个。 地方对投资的推动不可忽视。发改委官员也提到,不少地方仍存在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少数地方出现落后项目又在死灰复燃的情况。实际上,地方的投资热情并非少数。各地对“十一五”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普遍比国家目标要高出数个百分点。从今年前两个月已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中央投资比例仅占10.3%,地方占比则增加到89.7%。因此,地方投资冲动将推动投资的强劲增长。 从投资项目来看,据国家信息中心人士提供的数据,去年末,我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达近20万亿元,足够未来花3年来消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指出,由于地方政府换届,新任领导为追求政绩,投资冲动较大,仅今年2、3月份,就开工2万多个项目,地方政府投资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 再看今年的新增信贷,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39亿元。而央行今年全年的新增贷款额度为2.5万亿~2.6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首季的新增贷款,已经完成了全年计划的一半。从货币供应来看,中国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8.8%,这已是M2增幅连续三个月超过18%。 实际上,对于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中央与国务院领导都已表过态。胡锦涛主席在4月16日出访前曾表示:“我们不希望也不追求过高的速度,我们更看重的是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不久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要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为下一步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经济是否全面过热,这是对过热程度的判断,但对于政策部门而言,更应该关注的是趋势和迹象。尤其是对于宏观政策而言,应该具有超前性,通过提前干预和调控,来熨平大的经济波动。如果等到经济真的全面过热,再采取政策就晚了。因此,对经济过热的苗头不能掉以轻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