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货币政策为何呼之未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12:0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证券时报记者闻涛 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公布之后,关于实施紧缩性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论者几乎众口一词,应该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市场中过多的流动性。专家的建议分为两种,一种主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辅以调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加以缓冲;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需要及时提高基准利率,这样效果来得更加直接。
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中央银行要进行反周期操作,其职责是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熨平经济波动。紧缩货币政策出台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央行本身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二是选择政策出台的合适时机。近期是否会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是否会调整基准利率,都取决于央行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央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外界不得而知。关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猜测是从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的一段讲话开始的,今年3月18日,吴晓灵曾经表示,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和中性的同时,央行今年将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将商业银行的头寸调控到适度的水平。吴的表态显然是有所指,虽然当时外界尚不清楚贷款数据的迅猛增长。 央行的官员当中,为数不少是学者出身,在其他学者得出经济过热的结论时,相信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者们也能得出同样的判断。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当前的确存在出台紧缩政策的必要性,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出台政策的时机。关于这个问题,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日前曾有表态,他认为央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应该打提前量。 根据以上分析,目前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然而在外界呼声很高的情况下,央行的政策仍然迟迟没有出台,有学者甚至担心央行将会失去最佳的调控时机。紧缩政策呼之不出的原因何在,一位风趣的学者有过比喻,这是因为央行有“难言之隐”,正是因为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央行出台政策时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汇率因素,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是央行制定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央行官员曾不止一次的表态,目前中美之间的利率差距为人民币汇率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原因是利差减少了资金的套利冲动。所以,任何缩小中美利差的政策都是央行所不愿意看到的,而紧缩性货币政策正好可以产生提升利率的效果。 央行制定调控政策时还需要参考其他宏观调控部门的意见,因为政策需要相互协调。对于一季度的贷款增长数据,银监会日前的会议认为,考虑到资本充足率的严格管理、银行存贷比逐步下降、新增中长期贷款增幅下降、短期贷款增幅上升等因素,贷款投放虽偏快,总体上是基本合理的。熟悉决策程序的人士透露,央行制定政策时通常会考虑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银行方面对于贷款增长的看法势必会影响到央行的决策。 在调控经济运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发改委,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同样引人关注。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虽然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点高,但不能因此得出经济全面过热的结论。综合考评各方因素,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没有过热。这应该是国家发改委对“经济过热、宏观调控将进一步收紧”观点的第一次明确回应。 复杂的经济形势考验着央行的调控艺术,面对过多的流动性,央行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推出合适的货币政策。一个大的背景值得注意,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把加强固定资产调控、控制货币信贷投放作为近期的宏观调控重点。在此背景下,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值得期待,或许政策的出台也会像之前几次一样,追求的是出其不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