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改革误区:浮肿者的盛世幻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11:06 中国产经新闻 | |||||||||
撰稿/王吉舟 张培娟 进入2006年,人民币的币值依然日趋坚挺,美国还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盯着中国,国内盛世说也此起彼伏,大洋两岸一唱一和。人民币坚挺这个硕果,似乎到了瓜熟蒂落与世界分享的一刻。
在中国人感叹8亿件衬衫换1架波音飞机的不公时,美国人说,我们现在通过有意识的贱卖和低估中国人的劳动和实物,换来了“made in china”的国际竞争力,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剥夺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就业机会与增长机会。 中国的经济学家也觉得这样不公平,认为这是中国人在养活美国人,被美国榨取剩余价值。 其实,这是同一个镜子的两个面。你从中国这边看,是被压榨剥削了;你从美国那边看,是你抢夺了它的增长机会与就业率。 而镜子两边的人如何修炼内功,在技术与产业实力上超越对方,才是决胜的关键——为什么衬衫就不应该是10元人民币1件,而一定要是10美元1件呢?既然世界是动态的,人民币与美元是分裂的,那么就必须公正地承认,中国制造业崛起有充足的理由使世界产品重新定价,而不是把人民币重新定价。这其实就是以美国利益为思考标准和以中国利益为思考标准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本质的分歧。 而“中国的制造业崛起使世界产品重新定价”只有发生在中国产业结构完全升级结束之后,才对中国最有利。 现在的中国产业结构还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只有继续发展,完成与日本、德国类似的产业结构调整,人民币币值重估的时机才是瓜熟蒂落。否则,“升值”这个外力会中断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进化的“妊娠”,使实际产业立即失去前进的竞争力,我们将永远是个给美国生产“衬衫”的大国。实际上,这离把人民币坚挺的“红利”留给中国人民(就是最终形成稳定的强势人民币)这一目标更远了,我们需要牺牲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增长,来充实这个财富泡沫——看看广场协议后的日本经济就明白了。 而中国今天的社会矛盾远远超过1980年的日本,中国能否承受10年以上的衰退,而保持社会安定更是个疑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在中央财经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在面临升值压力时,可以参考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当时,日本选择的是“死扛”政策,导致外汇储备大幅上升,最后一纸“广场协定”形成大量的资产泡沫;而德国把汇率当做一个市场工具,任其涨跌不顾,它所有政策的出发点都是本国经济的平衡。从实际效果来看,德国的政策绩效要比日本好。 合理的“人民币改革政策”可以用两句话总结:从外部讲,只要美元处在“贬值+加息”周期中,人民币就不能进入升值周期;从内部讲,只有尽快完善中国的银行与证券体系,发展出排名世界第一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与技术基础,强势人民币币值调整时机才水到渠成。 这样的不与民争利的人民币改革将带来世界秩序重新调整,人民币有可能继美元、日元、欧元之后,成为国际货币,甚至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但是,如果人民币不幸过早开始进入大幅升值通道,那么可以预言,几年后,世界黄金价格将再翻一番,中国的房地产与股市进入泡沫繁荣周期,即使连出口衬衫的霸主地位都将受到印度或者越南的挑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