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外资垄断:领导拍脑袋的发言难防外资渗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10:53 中国产经新闻

  CIEN记者 仲莱 报道

  美国凯雷集团收购徐工集团,被认为一次标志性的并购,国际资本将之视为检验中国外资并购政策的“试金石”,在国内则引发了对外资并购的反对声浪。近日,商务部批复不希望外资对徐工集团控股。这与凯雷的梦想相去甚远,它已准备以3.75亿美元收购徐工85%的股权。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阐述,外资并购已危及国家经济安全,需要规范。这被视为官方意见的公开传达,被外资认为中国在利用外资政策上将会有所转变。  

  联系到联想收购IBM风波和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失败,关于外资垄断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自4月14日起,记者不断接触并采访一些专家,他们认为,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的发言“不仅不具备说服力,而且其承担这样角色的也不合适”。他们普遍认为,外资垄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我们现在更需要的不是这样“拍脑袋的发言”,而是需要应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政策,恰恰我们现在还没有对战略化产业的认定和规定。

  危机四伏

  国内最大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厂商无锡威孚、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最大的电机生产商大连电机厂、最大的精密刀具生产商哈尔滨第一工具厂……一长串被外资合资、控股的名单,记录了中国装备业遭遇并购的轨迹,GE、卡特彼勒、ABB、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纷纷以并购的方式兼并他们的中国对手。

  透过这些现象发现的数据更令人吃惊:在装备业这个核心与基础的工业行业,中国公司没有一家堪与GE、卡特彼勒等巨头比肩,而年销售额在1亿人民币以上的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已达2000多家;装备设备国产化率不足50%,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纺织机械设备、数控机床依靠进口,每年各种装备的进口耗费GDP的8%以上。

  除了装备行业,我们还发现更多的行业:胶卷业全军覆没,零售业80%被沃尔玛、家乐福们控制,啤酒只剩燕京和青岛……“大多数行业的前5名不是被合资就是在谈合资。”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巍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并购。5年前他就在每一个场合奔走呼号,一再强调“外资威胁”。

  反思并购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布局中重要的一环。

  调查发现,跨国公司的并购策略从过去的相对分散不约而同调整为:对象必须是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最好能绝对控股。处于核心地位的装备业逐渐“沦陷”的途径亦是如此:外资并购基本采取坚持控股、进而独资的策略,一些遏制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并购的反思实际上是反思我们的开放政策,具体来说是开放的程度。首先我们要承认的是开放政策是成功的:通过开放引进了外资、获得了管理经验、技术支持等等,从而提高了国内企业的自身能力和博弈能力。按照国际惯例和全球化经济趋势,国际并购行为是不能禁止的。”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政府顾问康荣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审查缺位

  康荣平认为李德水的说法,“靠‘拍脑袋’的行政方式是不具说服力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康荣平告诉记者,他同意李德水关于“外资并购已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说法,但是他认为,李德水作为国家高级官员在阐述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时应该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而不是个案,通过个案的方式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同时假设欲传递某一政策信号,国家官员并不适合扮演这样的角色。

  北方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全球并购中心学术委员张秋生,在经济安全上持“中性”态度。之所以坚持“中性”态度,张秋生这样解释的:国家的经济动力体现在持续的竞争力上,不要加剧贫富差距,保护自主创新的动力和重视国家之间的差距优势。外资并购是一个压力,但这种争论都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出发点以及利益诉求。从利益出发,如果创新的东西能够得到回报,卖掉也未尝不可,这就涉及到我们是不是具有真正的竞争力、具有创新的东西(比如

知识产权)。只有涉及垄断行业的并购才会危及经济安全,而危及经济安全不体现在口头上,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法律法规的完备。

  正如康荣平评价,所以我们不能靠单纯地扩大并购禁止范围,政府应该像颁布

钢铁产业政策一样,制定战略化产业目录,对并购设立明确的准入条件,包括控股比例等等;同时尽快出台类似反垄断法的法律法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