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栾帆:外部因素可能影响经济安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10:20 中国产经新闻

  CIEN首席记者 贾存斗 报道

  针对“我国经济安全受到外部威胁”话题,4月16日上午,CIEN记者专访了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高级研究员栾帆先生。

  CIEN:几年前,西方发达国家总有“著名”经济学家或某方面的“专家”,历数中国
经济存在金融、能源、就业等方面存在安全风险,还正经八百地预测,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结果是,我国经济非但没有被乌鸦嘴们唱衰,反而一路高歌,大道朝天。与此对照,我国内部倒是涌现了我国经济安全面临外部因素威胁的讨论热潮。出现这种热潮的背景何在?

  栾帆:我国经济安全面临外部因素威胁的讨论不是空穴来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具有成本优势、处于产业链条底部的中国商品极具竞争优势。

  然而,由于市场化尚未完善,由于对世贸规则未能熟练应用,我国也日益凸显经济开放的弊端:比如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某些行业确实存在对外资的过度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争端的最大受害国,由于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外国资本、外国产品存在对我国很多产业过度投资、过度倾销的行为等等。

  CIEN: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威胁程度如何﹖

  栾帆:外部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存在事实威胁,但我国经济总体上是健康的,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没有达到“拉美化”程度,更谈不上诱发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危险。

  但不容回避的是,外资对我国一些产业的垄断性收购确实存在,且意图明显。具体体现在外资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的收购上。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日益增大,贸易争端日益升级,部分外国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存在事实上的倾销行为。而另一方面,很多发达国家却对我国的出口商品设置各种准入限制。更为明显的是,我国

能源供应形势面临危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采用政治手段阻止我国企业正常的商业并购,中海油并购尤尼科石油公司失败就是经典案例。另外,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
铁矿石
谈判,关键就在于外国公司形成了事实上的资源垄断,对中国钢铁工业已形成了产业伤害,间接构成了对我国经济安全的侵害。

  因此,经济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我国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时也面临外部因素的挑战。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威胁既没有一些人说得那么严重,也不像西方国家一些人说的中国只是从全球化中得到了好处。

  CIEN:经济安全受到外部因素威胁,是否说明我国尚未构筑一道安全屏障?

  栾帆:我国经济安全受到外部因素一定程度的威胁或侵害,并不说明没有维护本国经济安全的措施。凡是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经济安全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威胁。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建设、社会转型、资源、地缘等方面的局限,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的引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也会付出一定代价,甚至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到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这里面有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原因,更是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甚至政治实力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恶意的压制或侵害。我国未陷入拉美化的发展道路,没有重蹈东南亚地区金融危机的覆辙,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说明已经修筑了防范外部因素对经济安全威胁的屏障。

  CIEN:这道屏障包含哪些内容?

  栾帆:一是积极加入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利用规则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努力成为新的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争取更多发言权、裁定权;二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改变经济体制改革快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加快有关法规的制定,努力让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外部因素消亡于萌芽状态,不要等到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安全形成侵害后再去亡羊补牢;三是面对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我国应加快研究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新秩序,制定相应措施,坚持有所得有所失的原则,避免经济纷争政治化,避免因自己对国际贸易、合作规则的不熟悉而陷入被动状态。对于国际贸易纷争要积极面对,与狼共舞;四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发挥后发优势,坚持引进与创新结合的原则,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防止外资控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着力提高国家经济

竞争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掌握重要生产环节,研制和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争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以领先战略让国家经济安全得以保障,这不应成为发达国家的专利,而应成为我国的目标;五是重视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只有激发、鼓励人才创新,才能维护经济安全;六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经济安全威胁来自于金融与能源,因此,努力化解金融安全、保障能源的多元化供应是当前解决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安全威胁的首要任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