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食品行业患上认证虚热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 18:34 中国经营报

  作者:戚海军 来源:中国经营报

  表面上看,“认证市场”也有搅不清的“浑水”,但凡涉足其间的人恐怕都知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游戏模式已成为不少行业组织机构与企业间的潜规则。这里,笔者且不论谁是谁非,仅仅针对糖酒食品行业的认证情况谈一点拙见。

  食品行业认证近十种

  目前,在食品工业领域,包括酒类、饮料等凡入口的各种副食及调味品基本上都有很多认证要求,大的方面除了“保健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食品QS安全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标志认证”外,不同的行业还有一些针对性的认证指标,如白酒产品实施的“纯粮白酒”标志认证,食醋要求必须标注“酿造”或“配制”字样。

  从一定程度上讲,除了国家强制性认证外,对一些行业性认证,多数企业还是愿意主动参与,因为好的认证不仅能规范企业生产,还能区别优劣,有利于打击假冒、扶持名优产品的市场发展。自白酒业开始推广“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后,先后有剑南春、茅台等名优企业获得了认证,因为“纯粮”新标签的严谨性使其在白酒市场的信誉度大增,像山东的一些白酒企业不仅积极响应、踊跃参加“纯粮”认证,还想借助“纯粮白酒”这块金字招牌同其他名酒品牌争夺市场高低。

  有需求就有市场。近年来,市场涌现而出的“认证虚热”现象,其实是我国市场发展初级阶段企业不成熟的表现。之所以称其为“虚热”,是因为认证市场有待规范管理,可以说一些企业对各类认证也并不是真正的由衷希望,而多数时候是应付检查或以此作为炫耀吹捧的资本。

  从一些带有“猫腻”的认证方式来看,一些行业组织打着“认证”的幌子变相收钱,一些企业盲目迷信各类“行业证书”或“洋证书”,两者都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当然从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国内不少企业的一大通病,那就是想靠一些虚名来赢得消费者的心,他们不是一门心思地钻研市场,而是想如何利用更多的名头来装饰虚伪的表面,这一点不仅深刻反映出我们的企业主营销手段缺乏,更体现了一些行业组织机构对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的极不负责。

  动机不纯助长“认证风”

  认证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利于企业的发展,用不好则大损企业的形象。现在国内不少白酒品牌打着“XX最具影响力品牌”、“XX政府指定专用酒”等等诸如此类的旗号,笔者真不知道这些所谓的“最具影响力”和“指定专用”是如何公开、公平、公正地评选出来的?是何者又赋予了这些评选机构的权力?或许在短暂的一定时期内,这些企业可以打着这些幌子来蒙蔽消费者,但真正的好品牌是市场检验出来的,而不是谁评选出来的!

  其实,我们国家的一些强制性认证是非常严格的,如在有机食品的认证规定中,就要求企业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而对从事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的单位,要求必须按《有机食品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向国家环境保护局设立的有机食品认可委员会申请,取得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资格证书。但从目前市场来看,一些行业性组织机构的认证和国际性的一些“洋证书”就相对“水分”太重,企业通常只要给钱就能拿到,使一些认证机构变市场裁判员身份为金钱运动员,可以说,认证企业动机不纯从根本上助长了这股“歪认证”风潮的蔓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