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认证是把双刃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 18:31 中国经营报

  作者:厉林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最近的“全国牙防组”事件,以及欧典地板获准使用中消协“3·15”标志事件,让很多人患上了“认证过敏症”,如今,认证领域正遭遇着一次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认证对于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企业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获得合法的认证?这些都值得我们重新去审视。

  “通常情况下,很多企业都会把通过认证当做一种实力的证明。”在一家认证机构从事13年审核工作的管建中告诉记者,实际上认证是一个企业具备某种公信力的体现,而推动企业申请认证的动力不仅来自管理者自身的要求,更是市场的推动。

  “认证”其实并不神秘

  国内的认证制度于1995年起步,同期逐步建立了相关规范。目前在世界上共有8种认证类型,在我国主要开展其中的两种: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

  产品认证分为两种:强制性产品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前者是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等,依法实施的一种产品评价制度,如汽车、安全玻璃、消防等行业的产品,如果没有加印认证标志,一律不得出厂、销售;而后者的范围则十分宽泛,是否进行认证取决于生产企业的意愿。

  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获得管理体系认证,是其提高管理水平并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有效渠道。管理体系认证是一个涉及到组织方方面面的评选,包括组织机构、运作规则、资源配置以及产品服务的类别进行规范,也是一个组织各方面能力的体现;而产品认证只是针对一个品种的商品,相对简单。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认证制度进一步受到重视,认证带来的巨大利益更让我国企业趋之若鹜。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获得ISO9001证书的已经有十几万家,获得ISO14001证书的有1万多家,获得OHSAS18001证书的超过4000家,上述三种认证都是企业管理体系方面的认证。我国目前有39个分类,包括采矿、食品、纺织、木制品等大类,几乎每个领域的企业都有相对应的认证标准。

  在我国,拥有认证资格的机构只有115家,其中一部分机构同时具备认证几种管理体系认证的资格。任何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可以按照标准要求申请认证。一家企业在认证前可以向认证咨询公司申请,帮助内审和改进。在条件成熟时,再向认证审核机构递交认证申请,审核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可以获得认证证书。

  伪认证钻了企业投机的空子

  在1994~1996年,质量认证在国内刚刚兴起时,曾出现一阵企业追捧的风潮,这让当时的认证咨询费用一度涨到了认证费(按每位评审员每天3000元)的5~10倍。而到2000年以后,市场价格回归理性,咨询费基本与认证费相当,多年来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

  随着“认证”褪去神秘的面纱,一些伪认证也开始跃跃欲试。据管建中分析,牙防组的认证,属于一种既非体系认证,又非产品认证的,更倾向于是一种对产品的证明。而类似的一些公信力证明也可以引申到一些协会或组织机构的评优评奖。类似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在国内也风行过,如部优、省优、市优等等,可以说奖项四处泛滥。之后,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渐规范建立了一套价值评价体系,“认证风”曾平静了几年。然而从2002年开始,国内的各种评奖之风又有抬头之势。

  虽然认证是一种市场行为,但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严格监管。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惯例,每年国家相关监管部门会专门对认证机构进行审核,抽查一些认证的企业相关资料,每年也会处罚甚至撤销几家不符合规范的机构资格。但是,并不能真正起到震慑的作用。目前仍有一些国内、国外认证机构违规操作、弄虚作假。如颁发的认证证书名不副实,甚至会出现认证机构非法出售认证证书,企业只要交几万元,甚至1万多元,根本用不着建立什么管理体系,就能从这些非法的认证机构拿到认证证书。这多出现在一些小规模、短线操作企业,为了达到眼前的利益,找一块“镀金”的牌子,从而导致认证的含金量日渐褪去。

  事实上,“认证”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任何想利用它,“偷工减料”的企业或机构,最终会免不了尝一尝这把“双刃剑”的厉害,“全国牙防组”和欧典的局面都是现成的教科书!

  相关链接

  认证的八个好处

  1. 提供满足顾客一般或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开拓占领市场,充分利用非价格因素提高竞争能力。

  2.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量,实现优质优价,获得巨大利润。

  3.促进建立体系化的、严谨的经营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经营管理,建立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机制。

  4.带动服务和产品的结构调整,推动技术改造,增强自身实力。

  5.表明尊重消费者权益和对社会负责,提高企业信誉,树立良好的形象。

  6.打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进入一体化市场,扩大出口。

  7.有助于形成品牌,同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8.避免重复抽查和检验,节省用于检验的资源。

  伪认证的害处:

  1.陷入各类评奖,透支权威机构形象和品牌,本末倒置,最终让企业不胜其烦。

  2.花大量经费,做华而不实之功。

  3.败露后身败名裂,多年心血毁于顷刻之间。

  4.自欺欺人,麻痹放松,遇市场风云,终无力自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