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叶永春:经济学家为何难以解开国企改革难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 18:22 新浪财经

  叶永春

  在各项改革中,国企改革是个难点——从利润承包到企业转制,从MBO到管理层持股,已搞了很多年,但至今仍未形成一套思路明确的解决方法。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那必然会引出诸如国资流入个人腰包等问题,因此,出现要求反思的呼声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果我们换种角度看就会发现,国企改革不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以笔者在国企二十多年的经历体察,认为国企改革归根结底是个对国企领导干部的管理考核问题,即吏治问题。

  一、为何经济学家难以解开国企改革难题

  前段时间,经济学界内部对国企改革产生了严重分歧,典型的有“冰棍论”与“保姆论”之争。争论中有种观点认为:不搞MBO,不搞股权激励,不从境外学习现成的市场化经验,难道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以此提问来嘲笑反对者。这确实也是反对者的软肋。比较有深度思考者的回应,至多也只是提现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至于在如何搞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面前,却都止步不前了。这里不仅有已超出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原因,也许更有一不小心会触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基本原则的顾虑。可见,经济学家是难以解开国企改革难题的。

  改革是对原有形态格局的变动,它是个中性词,因为,变动后可以比原有的好,也可以比原有的差。现谈市场化方向,但什么是市场化呢?现不少人认为私有化就是市场化。笔者曾多次提出过:市场化的精髓是公平与效率的高度统一,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有机平衡。私有化只是手段,公平与效率的高度统一才是目的;手段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它们都是应该为目的服务的;把私有化当成目的,那是本末倒置;只有坚持公平与效率高度统一的目的,才能保证市场化的方向与政策不出现大的偏差。

  暗箱操作的MBO,脱离国情的大幅度股权激励,这些可以提高企业效率,也可以说是市场化政策,但即使能解决效率问题,公平问题却回避不了——当大批原国企(集体企业也有)领导干部在改革的名义下一夜暴富,甚至到手的财富足以荫泽子孙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不但会对整个干部队伍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作用,加剧反腐形势的严峻性,而且会颠覆整个社会原有的价值观!

  什么是长远利益?整个社会公平诚信价值观念,整个干部队伍廉洁奉公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国之长远利益所在!如果以牺牲这些长远利益来换取一部分企业效率的提高,那只是得到了一时的眼前利益,“拾了芝麻丢了西瓜”!

  经济学研究的是效率问题,而国企改革还有个公平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也可以这样说,经济学家是难以解开国企改革难题的。

  二、国企改革的实质是吏治问题

  国企需要改革的起因是它的效率低下,于是,先有了对企业的让利放权,后有了用承包来提高企业积极性等政策。然而,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依然不能解决效率低下问题,又发现企业领导者个人作用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于是,改革的重点转移到了如何提高企业管理层积极性上,于是,有了MBO、管理层持股、股权激励等。

  “一包就灵”已失效,难道“一股就灵”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吗?承包制需要对企业定出承包指标,股权激励等同样需要对企业管理层定出激励基数。改来改去,还是绕不开对干部考核这个关键性问题!

  国企管理层可以表面上改变国家行政干部身份,但很难改变他们仍属于整个干部队伍内一员的事实,已有财经评论家指出国企管理层“出将入相”的问题——出则为国企高管,入则为政府高官。

  为什么要将国企改革问题定性为吏治问题,这不但是因为有上述原因,而且是因为:

  1、可帮助我们清醒认识吏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解决的,以纠正“一股就灵”、“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思想,防止再出现改革中为赶进度导致国资流失的教训。

  2、可开阔思路吸取中华民族几千年吏治方面的经验教训,而不会妄自菲薄将目光局限于境外只有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如备受推崇的“淡马锡”模式,换种角度看,也只不过是吏治中的“掺沙子”小策略而已。

  3、可抓住重点,将着力点放在如何加强对干部的管理考核上,以纠正一味在提高企业管理层积极性上找出路的做法,避免在干部管理上出现“只奖不罚讨好迁就”之嫌。

  4、可与反腐倡廉、整肃吏治、从严治党的大局相协调,以防止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张皮脱节。

  5、可防微杜渐,避免有人利用过去的政策失误,将话题引向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吏治问题属内部问题,对执政党来说,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国企改革不等于产权革命。国企改革的“功夫在诗外”,它不在于并购重组,不在于股权激励,而在于对干部的管理考核!这是本,其它是末,抓主要矛盾才能事半功倍,因为,“为政之道,要在得人”,“政以得贤为本,国以任贤而兴”。

  吏治中的难点是“尾大不掉”,国企改革中的难点同样如此。对已有一定经验的企业管理层,即使他们的作为难以令人满意,可也不是你想调换就可马上调换的,这里有种种顾虑,“投鼠忌器”,——这就是“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古已有之。对独当一面的领导干部,权力究竟放到何种程度——既要能保证他们担得起相应领导责任,又要能防止他们居功自傲、结党营私,这个尺度不易掌握。为有效解决“尾大不掉”等问题,以完善现有干部管理考核制度,笔者曾在若干年前向党的高级领导人提出过“关于建立问题与对策报告制度的建议”,但遗憾的是该建议未得到采纳。(本文原标题为:换种角度看国企改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49,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