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觅剑:单向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利于汇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 10:0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人民币不会一直升值,而是会有涨有跌,这是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扩大的本来意义。曾经有央行官员特地指出这一常识,强调汇率有双向变动的可能性,但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往往将汇率改革理解为单向的人民币升值,而市场的趋势也是一路向上。
4月10日,央行将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设定为8.0040,比上一个交易日的8.0130升值90个基点,突破8.01关口。这多少有点“令人意外”,因为当时欧元和日元等主要货币都相对于美元走低,人民币有“逆市而动”的意味,于是有评论猜测,央行默许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但更“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4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又回到8.0110,贬值70个基点。 人民币汇率在上涨之后,很快又下跌,体现出汇率双向变动的可能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这影响了人们的预期。当央行报出8.0040的中间价时,普遍的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很快就会“破8”。当中间价回到8.0110,人们又认识到在8.01的关口将有一场拉锯战。但是,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并没有丝毫减弱。他们的信心来自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走势,自2005年7月21日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在升值,偶尔也出现短暂(几天)的反向运动,但很快就又会升值,从较长的时段(一周)看,人民币表现出单向的升值走势。 在单向走势的市场,市场已经形成单向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市场主体几乎不考虑双向变动和不确定性,他们只是做出单一选择,那就是及时地将美元等外汇兑换成人民币。但市场主体的单向预期和单一选择,会对中国汇市产生不利影响。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可能会扭曲人民币汇率;而更重要的是,在预期一边倒的形势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几项措施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这几项措施包括: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做市商制度和询价制、藏汇于民。这些机制是为了适应日渐增长的市场风险。随着外汇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央银行无力独自承担市场风险,需要将风险分散给更多市场主体,因此需要给予它们更多的权利,表现为汇率机制更富有弹性。 但目前的情况是,央行下放了很多权利,却没有充分分散风险。藏汇于民,这给私人部门持有更多外汇的权利;做市商制度和询价制,使央行对外汇交易的作用力更少。但因为市场主体一致预期人民币会升值,他们并不使用这些权利,私人部门及时兑换,做市商及时清理头寸,最后外汇还是集中到央行,由它来承担持有外汇的成本和外汇贬值的风险。此外,因为可以将风险转移给央行,市场主体没有强烈的动机使用衍生金融工具避险,期货等市场不具备充分发展的条件,而这反过来又限制了汇率市场弹性的增加。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之相应,中国汇市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央行迫切需要将汇市的风险分散给更多市场主体,需要做市商制度等汇率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但单向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却妨碍这些机制获得长足发展。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可能会致力于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单向走势,使市场既有升值预期,也有贬值预期。央行似乎已经在发出明确信号。前不久,周小川表示,不要对人民币升值期望太高。市场也有同样表现,在4月11日人民币贬值之后,12日和13日继续下跌至8.0248元人民币兑1美元,远离了8.01的关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