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紧货币央行该动手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 10:11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钮文新 钟华 袁京力 《财经时报》通过对多位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采访,基本获得了以下三大共识。 其一,3月份银行信贷的增量依然在快速增加,有专家估计,至少应在5000亿元以上,有人甚至估计应高达5500亿元左右。4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据证实了市场的判断:3月份贷
其二,专家们估计,前三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比增速,同样会超过前两个月。有专家认为,前三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比增速,接近或达到30%他们不会感到惊奇。1-2月份,这个数据是26.6%.其三,居民消费价格(CPI)的同比涨幅不会高过上个月的数据,应当处于持平或微跌水平。有专家估计,3月份CPI同比增长率大概应在0.8%附近。 上述三大数据看似有些矛盾——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物价却在下降。但从历史的经验上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上涨,必然导致物价上涨,而现在没涨,或许仅仅是因为规律性的迟滞效应而已。 因此,这样的矛盾不应当成为阻碍央行紧缩货币的理由。相反,如果货币政策是盯住通货膨胀的,央行调控是讲求前瞻性和预测性的,那么考虑到投资与物价、货币政策传导等迟滞效应的因素,现在已经到了央行更大力度地紧缩货币的时候了。 调整准备金率优先? 3月18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讲话称:“央行将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将商业银行的头寸调控到适度水平。”此言一出,市场为之震动,普遍认为,央行将马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下简称:法定准备率),上调幅度应在1个百分点左右。但一个月过去了,市场并没看到央行“出手”,于是渐趋平静。 但是,这并不等于央行已经放弃了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进而紧缩货币的考虑。其实,作为一剂“猛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来紧缩货币,当属有效之举。而且,同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以下简称:超储利率),并附之以公开市场操作的微调,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 但也有专家认为,按照目前市场货币的数量,以及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仅仅依赖上调法定准备率,恐怕效果有限。 主要是由于目前市场货币数量远远大过2003年和2004年。尽管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已经下降为3%,比去年末下降1.22个百分点。但有关专家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未必能有效抑制信贷规模的增长,因为金融机构有大量的资金在货币市场运作。 因此专家建议,提高法定准备率必要,也可先行,但同时应当配合价格手段——除了下调超储利率以外,还应当想办法提高银行的贷款利率(详见本报第657期,B2版《央行启用价格手段到时候了》)。 国际收支平衡的要求 实际上,近五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为越来越多的外汇占款所困扰。为维系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买回市场多余的外汇,然后再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量发行央票,以收回市场过多的基础货币。 长期这样的操作,不仅大大增加中国货币政策的成本(央票付息),而且也弱化了公开市场操作效率。有专家测算,目前央票发行对回收货币的效率仅为30%.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困境,人们通常会认为是人民币汇率弹性过小所致。但这里恐怕忽视了另一个原因,长期以来,人民币贷款利率过低,同样也维系了出口企业的低成本生产,从而鼓励了商品出口。 因此,适当提高贷款利率,不仅可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同时也可达到抑制出口增速的目的。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达到111.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8.5%,也超过2月份的24.53亿美元和1月份的94.9亿美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