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迹象出现货币信贷适当放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 02:06 第一财经日报 | |||||||||
陈东琪 经济增长在2004年达到自2002年以来上升的峰值后,正处在为期3~4年的“温和调整期”。在这个时期,宏观调控政策如果保持略有弹性的稳健姿态,则经济增长减速的幅度不会很大;如果宏观调控政策作比较大的方向性改变,则经济会很快减速,向下调整的幅度会比较深。
通货紧缩初露端倪 去年以来,我们走的是第一条路,降温政策力度比较温和、中性,国民经济运行在温和向下的预期轨道上,前两年着力解决的“局部过热”问题目前基本已经解决。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有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通货紧缩趋势。 判断是否存在通货紧缩,要有一个定量标准。我们还是坚持以CPI上涨0~5%为依据,在0以下并持续3~6个月以上为通货紧缩;在5%以上并持续3~6个月以上为高通货膨胀;在0~5%之内,毕竟CPI在上涨,可以定义为存在通货膨胀,也可以看成是“适度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理想目标,以3%左右为好,但现实的CPI变化总是会有波动惯性的,如果达到区间的上限5%,只要没有持续3~6个月以上,就可以认为这种通货膨胀是“自然的、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容忍,社会亦可承受。如果达到或接近区间的下限0,并且存在持续向下的趋势,则要注意控制这种趋势,以防出现实际的通货紧缩。我们提出的这个定量标准,尽管还没有完全成为学界讨论的“共同语言”,但近几年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政策实践,并获得了宝贵经验。 近期的现实情况如何?以年度指标为例,CPI上涨率2005年为1.9%,年度减速很快,但在0~5%的下限以上。从年度看,还看不出通货紧缩风险。以月度指标为例,CPI上涨率在经历了2004年7、8月的5.3%以后,基本上表现为逐月向下,今年2、3月已经降到1%以下。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防控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照这个趋势下去,CPI上涨率可能会在下半年降到0以下,出现通货紧缩。所以,从月度看,尽管今年以来还没有出现实际的通货紧缩,但存在这个趋势,有这个迹象。对于通货紧缩,要未雨绸缪,预先防控,不要等到通货紧缩形势非常严峻,生产者和消费者已经形成比较一致的通货紧缩预期并危及到经济时再动大手术。 近期如何防控通货紧缩呢?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货币信贷在控制区间适当放松 稳定物价首先要稳定货币供应量,因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首先都是一个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稳定了,物价总水平基本上也就稳定了。除了货币供应量外,在我国,信贷增长是否稳定也很重要。选择什么样的货币信贷增长水平才算是稳定的呢?我们根据经验分析提出了“货币信贷走廊”(控制区间)的设想,就是将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信贷增长都控制在12%~20%的区间内。在这个区间内,不会产生多大的金融风险,不会出现信用膨胀和过度的信用紧缩。当然,这个结论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货币信用经济的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要对这个区间作出相应调整,目前的货币信用基础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 观察本届政府工作以来相关统计数据的变化,M1、M2和信贷三大指标的增长率基本上控制在12%~20%这个区间以内,超过上限的时间,M1只有4个月,M2有8个月,信贷有12个月,而且主要发生在“非典”前后;低于下限的时间,M1有9个月,M2和信贷都在下限以上。由此可见,本届政府的金融信贷政策操作总体上是稳健的,上下变化弹性大体掌握在区间之内。这种稳定的货币信贷政策操作使得经济增长能够较长时间沿着“平稳较快”的轨道持续运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信贷政策操作最成功的时期。 问题是,目前如何掌握货币信贷政策操作的“变化弹性”。总体看,目前货币信贷仍显偏紧,虽然最近几个月的信贷增长已经回升到14%左右,高于去年年底13%的水平,但是仍属于低速增长。一是M1增长偏低。去年2月以来的14个月中,有9个月在12%以下,另外3个月基本接近12%。二是M1和M2背离。二者之间的增长差在去年2月开始扩大时只有3.3个百分点,今年2月达到6.4个百分点。这个增长差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强,长期存款意愿增强,尤其是外商存款意愿长期化倾向加强,而活期存款意愿减弱,社会即期投资意愿减弱。今年2月末,居民储蓄余额同比增长18.3%,增幅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外汇占款余额同比增长36.5%。三是存贷差扩大。从1993年前的“贷大于存”转变为“存大于贷”以来,存贷差逐年增加。在目前10万亿元左右的存贷差背景下,信贷持续低增长使得储蓄转化投资更加困难,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下降。同时,在投资品供给保持惯性向上的增长势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时,投资需求收缩,会扩大投资品的供求缺口,从而促使价格进一步下跌。所以,信贷增长应适当快一些,最好是从目前的14%左右回升到16%左右。 其他几点建议 除货币信货适当放松之外,还需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一、继续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今、明两年,加大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调控,是必要的。但在对部分过剩行业进行产能调控时,既要避免出现“调控性浪费”,又要防止把经济再度引入通货紧缩和市场疲软的境地。可行的选择是,继续增加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推进农村路、电、气、水以及全国大跨度交通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可以消化钢铁、水泥等部分行业过剩产能,不会增加过多的、即期的工业品供给,有利于保证长期经济增长,同时还可以对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特别是防控通货紧缩作出贡献,因为基础设施建设会扩大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行业的需求。为了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需要,年初确定的长期建设性国债600亿元和财政预算内建设性资金投入100亿元,可能不够,建议适当扩大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二、努力增加产业工人的工资 低工资水平,不仅扩大了“工薪阶层”和“利润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强化“利润侵蚀工资”现象,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过度集中,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而且也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结构升级,同时还抑制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造成大众消费需求不足,引起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为了防控通货紧缩,扩大大众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可供选择的措施是增加工资,更为迫切的任务是努力增加产业工人的工资。 三、出台部分公用事业提价措施 2004年前后,一些地方要求给城市自来水、煤气、电、垃圾处理、出租汽车和其他有关的公用事业提价,当时考虑到物价上涨压力大,CPI上涨率不断攀升,没有满足这些提价要求。现在情况不同了,CPI不断下行,通货紧缩的压力大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出台这些公用事业的提价措施,既可以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又可以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促进城市公用服务事业快速发展。 四、调整资源型产品的税价体系 随着住房和汽车带动的建筑业和制造业快速发展,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为了建立一个节约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的目标,我们需要尽快重建一个促使企业、家庭和个人自觉节约的资源型产品税价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是:高税高价。以高税推动高价,以高价推动节约。今后,凡是稀缺程度不断提高的资源型产品,包括涉及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其他未分配共有资源型产品,都应当逐步开征高税。 五、建立长期的粮价稳定机制 在目前粮价权重很大的CPI统计体系下,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首先要求粮价基本稳定,不要出现粮价的大起大落。从长远看,比较好的选择是使粮价保持上升趋势,在波动中上升,但波动幅度不宜太大。我们可以把这种存在小幅波动的粮价上涨看成是“长期动态的粮价基本稳定”。建立一个能够促使粮价保持长期动态稳定的机制,是我们实施“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这两个战略的制度性保证。(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