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中心建设应有新思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20:34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 |||||||||
张望,上海银监局副研究员,博士。先后在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政策研究室和上海银监局政策法规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政策、宏观形势、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改革。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保护期就将结束,金融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竞争将更为激烈,亚太地区各国和地区对金融资源的争夺将更为加剧。所以,无论是加快国际或国内的金融中心建设都显得十分紧迫
●各地政策比拼的竞争还是一种粗放型的竞争,容易忽视引进金融机构的质量和功能,忽视软环境建设,不仅一定程度上浪费资源,而且容易积聚潜在的风险,不利金融中心作用的发挥。未来各地金融中心的建设,应注重自身特点,营造优势和发挥优势,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和次金融中心三个层次分明、协调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为何北京、上海等地金融中心建设搞了多年,但金融中心的氛围或者说国内外对我国金融中心的认可度不高。除了创新机制和管制方面的因素外,忽视金融创新的需求方面,忽视金融消费者素质的培养教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应力争在未来三至五年或更长时间,使辖区内金融消费者素质有质的提高。这样,金融创新的步伐才会得到加快,创新效应才能加快释放出来。 ●需要跳出单纯吸引金融机构的传统思路,多从软环境上入手,特别是应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要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特别要引进国外知名服务中介机构和高端中介服务人才,带动服务中介机构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中介服务业发达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机会都会增加,金融中心的吸引力也会随之增强。 金融中心是区域性金融资源配置的中心,具有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功能,对区域内经济和金融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打造国际和国内金融中心对我国和几大中心城市的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目前,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都在加紧金融中心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这几大城市的金融中心初见雏形。“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保护期就将结束,金融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竞争将更为激烈,亚太地区各国和地区对金融资源的争夺将更为加剧。所以,无论是加快国际金融或国内的中心建设都显得十分紧迫。为此,需要我国几大中心城市拓展新思路,加快自身的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一、不应集中在政策上粗放型的比拼优惠条件,而应注重自身特点去营造优势和互补发展。 不可否认,目前对于国内金融中心,存在诸城相争的局面。竞争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以类似国内遍地开花,开发园区招商引资式的政策比拼。“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蓝图,以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依托发展金融业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重点。浦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中给金融业开出了优惠的政策,包括资金贴补政策。北京则专门划出了“金融街”的中心商务区,用以集聚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出台了吸引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北京发展的16条政策,并据此大力发展金融业。该政策制定的原则是:给予在京金融机构的总体支持程度“不低于上海和深圳的相应政策”。与此同时,深圳和广州也在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努力。早在2004年,深圳为加大对金融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称“金融18条”),但是在国内引起了震动。2005年,深圳为了争夺保险资源又公布了类似“金融18条”的“保险18条”,目标直指全国保险中心,主要内容除了政府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税收优惠外,最有吸引力的是对于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的,有巨额的一次性“红包”奖励政策。广州也已将加快金融业的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设立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金融业积极的支持。从趋势看,这些城市在未来促进金融业发展中政策优惠的攀比还有进一步提高迹象。应该说,这些政策对金融机构集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应看到,这种政策比拼的竞争还是一种粗放型的竞争。容易忽视引进金融机构的质量和功能,忽视软环境建设,不仅一定程度上浪费资源,而且容易积聚潜在的风险,不利金融中心作用的发挥。 未来各地金融中心的建设,应注重自身特点,营造优势和发挥优势,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和次金融中心三个层次分明、协调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如北京是我国金融管理和金融经营机构总部集聚地,是我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具有政策制定资源的独特优势,金融中心的主要和重要功能之一是实施宏观金融管理与把握各系统的战略型发展。上海是各金融市场的集中地,中外金融机构众多,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具有对外开放程度高和贴近金融市场信息充分的比较优势,金融中心的主要和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国内外金融投资与交易的实现,提高市场配置金融资源效率;深圳毗邻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具有嫁接香港的先天优势,金融中心的发展功能定位应注重承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辐射,成为降低香港金融运营成本的腹地,成为香港金融服务内地的首选通道。此外,其他城市如武汉、大连也都具有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这些城市的优势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无法被其他城市赶超和替代。所以必须从深入发挥自身优势入手,研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二、不应单纯强调金融创新和先试先行,而应注重消费者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目前各地在金融中心建设中,为占据先发优势,在政策需求上往往争取金融管理部门给予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永恒的主题,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和灵魂。通过加快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金融发展的思路固然不错。但冷静反思,近年来金融创新是呼声最高和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但为何我国金融创新方面与国际差距依然很大,为何北京、上海等地金融中心建设搞了多年,但金融中心的氛围或者说国内外对我国金融中心的认可度不高。除了创新机制和管制方面的因素外,忽视金融创新的需求方面,或者说忽视金融消费者素质的培养教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金融创新属于金融供给方面的范畴。如同任何其他产业一样,要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应保持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基本平衡,否则,就会导致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制约产业的发展。就金融发展动力而言,目前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金融有效需求不足,不仅是需求消费能力的不足,还表现在金融消费者对金融创新产品观念和使用能力的不足,金融创新效果为此受到压制,效益难以体现。 而重视金融消费者素质的提高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惯例。英国是老牌的金融帝国,伦敦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长期来外汇交易世界第一,金融创新能力和速度虽赶不上美国,但也是金融产品创新和运用能力很强的国家。为应对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消费者素质,增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安全高效运用,避免风险,英国金融管理当局花费巨资,于2004年启动了一项旨在提高全民金融素质的教育项目,资金来源政府和社会团体。目的是提高学校、就业人员和退休三大金融消费者群体的素质,提升公众对各类金融创新产品的认识和使用能力。美国和新加坡等国也非常重视提升金融消费者安全和保护意识,通过专业网站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各类宣传,并让专家向社会各界解答金融方面的各类问题。 提升金融消费者素质本身是金融文化的一部分,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应认真借鉴国际经验和惯例,在重视创新的同时,把培养金融消费者素质和培育金融文化作为各自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持续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力争在未来三至五年或更长时间,使辖区内金融消费者素质有质的提高。这样,金融创新的步伐才会得到加快,创新效应才能加快释放出来。 三、不应把目光集中在金融机构的集聚上,而应注重发展非金融类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大力营造软环境。 金融机构数量的多少是衡量金融中心能级的一个标志,也是体现地方政府金融中心建设政绩的一个标志。所以大力吸引金融机构集聚的思路无可非议。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市场的力量自发产生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让金融机构觉得到一个地方能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获得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的机会。这需要跳出单纯吸引金融机构的传统思路,多从软环境上入手,特别是应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所谓“中介服务机构”,通常是指那些链接市场产品、服务提供者和市场需求方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它们是金融发展中有效弥补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促进市场流通和专业化服务发展的重要构成元素。国际金融中心运行惯例和经验之一,是大量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汇集,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便利和机会。目前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多数部门在经营活动中都会与各类服务中介机构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服务中介机构也随着金融机构需求的不断扩展而带动发展起来。 从中介机构对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划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非外包的专业服务机构。这类服务中介机构所从事的,通常都是金融机构自身不涉及或不擅长开展的业务,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征信机构、评级机构、咨询研究机构、专业财经媒体和信息平台(如路透)、信托登记公司、货币兑换公司、担保公司、拍卖公司、鉴证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广告策划公司等等。另一类是外包业务类的服务机构。这类服务中介机构所从事的,通常是原先由金融机构自身提供,但基于集约化经营考虑而逐步从金融机构内部分化出来的业务。包括后台服务机构(如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快递、清洁、保安)、IT技术服务公司、数据处理公司、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公司(如外部营销、个人信用卡欠款催收、账单打印)等等。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惯例和成功经验之一是与金融业有关的中介服务业高度发达,为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创造机会和便利。而目前国内各金融中心的市场中介服务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突出问题表现在作为金融业务外包产业链条重要环节的相关服务中介机构,尤其是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中介还非常缺乏,难以适应金融业务外包的趋势。缺少专业化水平高的服务中介机构。目前本土服务中介机构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尚不能满足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需要。 为此,各地政府应调整思路,注重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入手,不断完善服务中介市场的结构。要从金融中心建设的高度出发,加强战略规划,把发展服务中介机构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特别要引进国外知名服务中介机构和高端中介服务人才,带动服务中介机构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中介服务业发达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机会都会增加,金融中心的吸引力也会随之增强。(张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