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下一步:调整公共支出结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15:3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特约评论员 李军杰 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态势。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较低的物价水平。但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并未扭转,过剩迹象明显,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根据商务部最新预计,今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将达71.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23%供过于求,72.7%供求平衡,只有4.3%的产品将供不应求或供需偏紧。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流动性过剩笼统的讲是指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额度太多,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国民经济账户统计意义上讲,巨额的储蓄本身就对应着巨额的实物库存,这两者应该是下一步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 而且,通货紧缩压力增大。当前,各类物价呈明显回落趋势,经济面临的潜在通货紧缩压力正在逐步加大。首先,CPI涨幅已连续10个月低于2%,1月份虽然有春节因素影响,但CPI仅上涨1.9%,2月份便迅速回落到0.9。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明显回升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使考虑到水、电等公共品价格上调,其影响会有限。其次,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已由去年5月上涨5.9%回落至今年2月份3%;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则连续四个月下降,2月当月下降0.8%。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持续下降预示着经济运行中通缩的压力在增大。从总的趋势看,在当前投资增长依然旺盛和产能过剩并存的形势下,如果没有国际油价和国内粮价的意外波动,价格总水平进一步回落将不可避免,估计上半年通胀率不会超过2%。 就业形势空前严峻。预计2006年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加工贸易处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加工企业的前后向和旁观性关联辐射作用较低,对就业的带动效应极小。 再看看近期的外贸。出口增速高位回落,进口增长明显加快,顺差大幅减小。从出口来看,由于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资源类和高耗能产品出口的限制以及近期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出口回落属意料之中,并且这种回落的态势有可能进一步持续。从进口角度来看,近期增速回升属于恢复性增长,二月当月进口增速的迅速上升与去年同期基数过低有直接关系。去年以来,我国发生了“内需走强,外需走弱”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外贸顺差的缩小应保持平静的态度。在可以预期的相当一段时期内,随着国内投资的强劲增长,这种趋势还会持续。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陆续进入了新一轮的加息周期,这将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方面会改变国际资金流向,导致外资向我国的流入速度放慢,但这对我们影响不会太大。另一方面,外币升值本身就会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再加上出口趋弱,因此我们不主张人民币主动升值。此外还有国际油价问题。石油价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对此不必过度担心。在供给过剩的大背景下,受最终消费的制约,石油涨价所形成的成本推动型通胀效应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现在需要重新看待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一些观点认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既然要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就必须把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限定在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之下,以免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以此观点来看,在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投资基本保持在25%以上的高位,相对过高;而消费基本保持在10-15%之间,相对过低,最起码与投资增速相比很不匹配,因此便要千方百计地控制投资盘子。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宏观调控必须及时跳出这种固有思路。 目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城市化和重工业化加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二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近几年改革步伐的相对滞后使三农和各项社会事业领域急需大量投入。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投入,不仅可以消化一部分过剩的产能,而且本身并不直接形成产出,最重要的是能够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投资盘子不是太大,而是太小。因为符合上述原则的公共投资与消费之间形成的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促进关系。因此,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公共支出结构,而不是一味控制政府投资规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