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营造良性的金融生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15:35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刘煜辉

  近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表示,我国银行业机构已经饱和,因此将审慎设立机构。唐主席进一步指出,资本准入,即民营资本以参股现有银行机构的方式进入银行业,并不存在法律障碍,但银监会对机构准入持审慎态度。这并不是针对民营资本,而是考虑到银行业潜在风险较大、懂业务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十分紧缺等。

  不久前,中国银监会称将出台四大措施继续鼓励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银监会将提前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哈尔滨等5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将积极研究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实行更加优惠的准入政策,继续支持外资银行在以上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

  面对外资银行快速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不仅设立机构数和在华资产数快速增长,更有大量外资行通过参股国内银行进入中国市场。那么,中国银行业需要一个相对规范、公正的竞争环境,则变得至关重要。监管者的职责在于监管,在于制定好规则,保证博弈的主体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中进行活动。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集中型的银行体制,存贷利差(价格)是管制的,出生证(准入)是管制,死亡证(退出)也是管制(政府信用担保),如此注定了国有金融机构缺乏竞争,也就丧失了基本的市场定价和风险分散机制,从而导致金融资源的配置的低效率。因此,打破金融垄断、解除金融压抑,培育良好、公平、公正金融竞争的格局,最终提升金融业的整体效率应该是我们金融改革的最高战略目标。

  中国银行业问题事实上是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诸多体制性矛盾的累积,内部自发进行的渐进式改革,往往进展缓慢。在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本土民营资本难以有效摆脱行政干预,具有先天不足的特征。而外资机构进入至少可以避免内部人控制;同时资产质量会逐步提升,另外外资股东通常会要求自己参股的银行成立诸如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很多都是独立的第三方,加上引进独立董事等,这些制度设置倒逼着银行不得不再上一个台阶。基于此,“以开放促改革”为导向的银行业改革路径得以形成。但是,通过监管和治理使民间资本变得强大也很重要。

  在面临外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除了要为银行业提供一个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还要全面地理解银行治理,监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包括内治理和外治理,所谓内治理是指股权结构、董事会、独立董事等一系列激励约束的内部组织架构安排;而外治理通常是讲外部约束。一个有效率的监管体系必然是,以建立和促进机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风险为主,以加强政府、行业监管为辅的内外制度配套。当年德隆进入的往往都是一些地方政府治理不佳、金融生态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商行最初多被当成是地方政府的准财政,很多已是资不抵债,地方财政已无力救援,于是这些城商行自然就成了某些民营资本进行灰色交易的猎取目标。在金融软预算约束和一些地方政府信用担保的情况下,民营股东掏空行为就在所难免了。可见,要保证民营资本不变异,关键在于:如何同步建立起有利于民营银行成长的地方治理的制度环境,这才是解决关联贷款、高比例分红等一系列内部人问题的根本之道,这是一项非常重要但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