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欧盟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 > 正文
 

欧盟鞋类反倾销害人终害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02:39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叶正积

  中国轻工商会皮鞋分会理事长、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常务理事长、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鞋企业———温州东艺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荣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欧盟的反倾销做法,既害了中国的鞋业企业,也损了欧盟自己的鞋业厂商和他们的消费者,是一个两败俱伤之举。

  陈国荣表示,征收反倾销税,使中欧业界同时受损,我们与欧洲原材料供应商、零售商及进口商的关系都非常友好,合作也非常的紧密,我们每年都要从欧洲进口大量的皮革等原材料以及先进的制鞋设备。欧盟对我国的制鞋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实际上是不仅打击了中国的制鞋企业,同时损害了欧盟鞋业的进口商、零售商、批发商、鞋机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利益。

  据了解,在这次的

反倾销案中,欧盟寻找巴西作为替代国,根据巴西的成本来计算中国鞋的倾销幅度。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及原材料成本与巴西相差很多,巴西的市场情况、工资水平与我国差别很大,没有任何可参照之处,以巴西作为替代国计算的倾销幅度对中国企业极为不公。另外,此次欧盟不给中国鞋业企业分别税率是非常不合理的。中国有很多制鞋企业,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同及经营情况不同,原材料的来源及工艺水平也不尽相同,销售价格也不相同,而欧盟不根据实际情况,只给一个统一的税率,在应诉的130多家企业里面,没有一家企业得到分别税率。

  对于欧洲鞋业的萎缩,陈国荣认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规律,和中国鞋进入欧盟市场不存在因果关系。个中原因一是成本因素引发产业转移,导致欧洲的皮革行业从欧洲本土转移到中国台湾、韩国及东南亚地区,随后又不断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二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上世纪70年代时,美国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放弃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专心致力于技术密集型性的产业发展,进行空前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其后,制鞋工厂与从业人员在逐渐的破产与减少,转让与转岗。这种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非外力所致,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加入W TO,而是内因的需求。

  陈国荣认为,加强合作,发展共赢,才是解决的最好办法。他说,模式的转化和调整是一个好办法。在2004年10月18日西班牙火烧中国鞋的事件中,埃尔切市长马西非认为“没有人能够说,是中国鞋进入西班牙市场导致当地鞋业陷入危机。事实上应该承认,是政府在面对市场自由化的时候,没有对企业进行及时调控,导致了目前的危机。因此,政府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为制鞋业注入新的活力。

  有专家认为,发挥各自优势,各取所需也是一个中欧双赢的好办法。国际市场的空间是多维的,一方面,中国应该努力向与欧洲制鞋大国学习管理、技术、设计和创新能力,在劳动成本较低的优势条件下,把产品品质和品牌提高一步;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市场也给国外鞋类企业提供了机会。2002年以来,

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鞋类皮革协会频频访问中国,与中国皮革工业协会、鞋类进出口商会等各种机构商讨加强合作事宜,并代表会员强烈地表达了在中国投资合作的欲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