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电煤价格:破僵局仅是开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09:50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王晓欣

  从今年元旦开始,持续3个多月的煤电僵持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了。截至3月31日,国内五大电力集团与煤炭企业签订了今年的电煤合同,合同落实率已经达到80%。目前,尚未签订的合同仅占全部重点合同的很少部分,对煤炭价格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全年电煤上涨5%的大势已定,相当于每吨电煤上涨10元至15元。

  然而,煤电僵持的局面刚刚被打破,铁路货物运价又涨了。国家发改委公布,自4月10日起,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由现行平均每吨公里8.61分调整至9.05分。据测算,铁路货运价格平均每吨公里提高了0.44分,使吨煤运费成本上涨2.618元,电力企业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电力企业会借此进一步要求启动第二次煤电联动。

  对于电煤价格的上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表示,煤电联动,每度电上涨2分钱才能消化历史和现在的煤价上涨成本。王永干说,现在,煤炭公司要求每吨煤上涨15元到40元。如果加上运输价格,那么,电力公司今年增加的成本平均达到26元/吨。去年在成本里就有15元左右没有消化掉,如果再上涨15元左右,至少要提高0.02元/千瓦时才行。在王永干看来,实际上电力公司并不反对电煤上涨,但是,涨价的同时也需要通过电力价格的调整来解决彼此关系。

  实际上,目前国内煤炭除电煤外,价格早已完全市场化。为什么电煤没有市场化?表面上看,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如果电煤价格上涨过快,电力企业难以承受,必然转嫁到社会以及下游企业,这不利于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平稳运行。例如,这次煤电联动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煤电企业的矛盾,但是,煤价上涨的成本最终还是要转嫁到社会以及下游企业。

  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但是,改革并没有突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电力行业还存在着严重的垄断现象。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电力巨头们没有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却有“成本最大化”的动机。因此,稍有风吹草动,涨价即成为转嫁成本、提升利润的最便捷、最长效的机制。由于电力行业至今仍实行由国家价格管理部门为其定价的计划性的价格机制,所以,电力企业不会想方设法地消化成本,而是积极地奔走寻求政策支持。

  今年1月1日,“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

国家发改委宣布,电煤价格将取消浮动上限,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不再行政干预。面对来自煤炭方面的涨价要求,电力方面就透露出希望国家实施第二次煤电价格联动的强烈愿望。电煤合同难产,是煤电双方希望催生二次煤电联动,即煤价和电价同时上涨。电力方面迫切推动煤电二次联动政策的第一说辞便是电力亏损。然而,今年1至2月份电力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8.5%,煤炭行业利润却同比下降了4.3%。

  由于煤电双方在价格上的巨大分歧,一方面电煤库存急剧下降。目前,全国用煤告急的电厂已经从17个上升到了38个。在38个电厂中,有一些是因为煤价的原因。另一方面,电煤质量普遍下降,造成电煤采购成本大幅上升。2005年直供电网综合燃料发热值同比降低127大卡/公斤,相当于发电企业因此增支电煤价格7.6元/吨左右。

  价格改革是2006年的重点任务。电价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既考虑成本、又反映供求关系,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价格机制。要区分自然垄断与非垄断环节,逐步建立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

  煤炭、电力是两个依存紧密的行业,长期以来电煤价格纷争不止。每当政府因煤炭安全问题大量关闭小煤窑时,就会带来煤炭供不应求,电力行业则不得不承受电煤涨价、供应不稳的压力;当电力市场需求下降,煤炭企业又不得不承受价格暴跌、产品积压的损失。在目前电煤价格放开、销售电价格受到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进行以厂网分开和竞价上网为核心的电力改革,无论对于电力行业还是煤炭行业都存在极大的风险。依靠政府干预来协调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也不是长久之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打破传统行业壁垒,加速鼓励煤、电两大行业融合,支持煤炭企业并购电厂,推动电力公司拥有煤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