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价格改革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17:07 南方日报 | |||||||||
郑春峰 刘丽琴 引子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从今年3月26日零时起,汽、柴油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同日国家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因价格
上周,国税总局发布公告称,自4月1日起,陕西、江苏、江西和黑龙江4个省的煤炭资源税上调。4省中,陕西为第二次上调,其他3省虽为首次上调但调幅都不小。 此外,基于今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增加,加之市场需求增长有所放缓,各方人士普遍认为,全国性的电力短缺有望基本结束。电监会的有关人士还判断说,今年应该是一个可以推行电价改革的好时机。 近期为何资源价格改革方案频出?记者近日走访了有关人士以求解签。 能源涨价是降低能耗必然之举 记者:在1月初“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平就曾表示,今年将在石油价格、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煤炭价格及土地价格等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从现在来看,油价、煤价以及电价上涨都在陆续进入我们的视野,种种迹象表明,其他能源类价格的调整政策也将陆续出台。此轮资源价格改革的核心何在?其将发挥出怎样的现实作用? 蔡玲(全国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此轮资源价格改革,核心是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资源价格方面的问题和矛盾突出,如何对它们合理定价?过去我们一般考虑获取资源的成本,现在来看还需考虑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本、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开采和利用带来的收益等。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量较低的国家,如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3%;石油人均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粗放型生产方式已造成严重后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要转变生产方式,转变消费方式,全社会形成合力营造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如武汉从1999年以来连续4次上调水价,从整体看节水效用比较明显,总体水消耗量减少,人均生活用水绝对量大幅度下降。 高辉清(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我认为不提高能源的价格,就不可能缓解当前经济、能源、环境三者失衡的矛盾。更不用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了。 过低的价格必然带来对能源的滥用。提高能源价格自然也就成为降低能耗的必然之举。尽管许多人都认为,提高节能技术是降低能耗的关键,但研究表明,能耗下降的75%左右是来自于价格的提高。能源的价格变动最终将导致国民经济整个价格体系出现调整,使得社会资源逐步向低能耗部门倾斜。 记者:很多业界专家也曾指出,资源价格过低不仅在客观上拉高了能耗,也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那么反过头来说,提高资源价格能对降低能耗、优化产业结构起到怎样的作用? 杨文彪(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秘书长):我认为能源涨价是市场趋势,适当涨价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各行业、个人的节约行为。以现在平均1户1天要用1.5立方米煤气计算的话,全国每年要燃烧掉200多亿立方米。 实际上,目前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适当提高能源价格肯定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有助于淘汰落后的耗能设备,刺激用户更重视节能,增加节能设施投入,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此外,这种做法还有利于使一些常年倒挂的能源价格归于平衡。 高辉清:从理论上讲,影响能耗的长期因素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世界平均能耗强度由1970年的16吨标油/万美元下降至当前不到3吨标油/万美元,主要原因在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第一、二产业比重出现了大幅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发展与资源尤其是能源支持系统的不协调,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协调。其共同的根源则在于能源消耗过度。 因而,在产业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出现高能耗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内能源价格定价过低。比如说,现在进口的原油价格每桶大约在60美元左右,而国内企业在将一桶原油加工之后再卖出去,销售价格却只有43美元左右。所以,我认为这轮能源价格改革主要的意义,恰恰就在于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了题。 防范经济跌入通缩泥潭 记者:我们注意到,不少网友在能源价格变动的相关报道的评论中认为,政府推出能源价格改革政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能源行业本身,这些价格的变动还能为推进其他相关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能否从宏观层面、产业本身谈谈这种“对冲”或“助推”作用? 高辉清:能源的价格变动会为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创造出有利条件。提高能源价格,一是会使得企业热心于提高节能技术,二是会使得过去开发成本较高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会逐步变得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企业加大这方面技术开发的投入。 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大部分财富流向小部分有钱而没有消费欲望的人手中,而许多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广大的农民想消费,却没有能力,以至于在宏观上形成了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落后巨大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的格局,产品严重“过剩”,物价具有了“天然的”下跌本能。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推出能源价格改革政策,将能够形成一定的对冲作用。从宏观层面说,它能有效防范我国经济跌入通货紧缩的泥潭,从而为经济保持稳定运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价格环境。 作为改革的一部分,能源价格改革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作用,综合来说,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改革相配合,共同推进要素市场改革;二是减少政府管制,促进政府智能转换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曹新(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我认为,能源价格改革必须与其他改革配合推进,如与市场交易模式、市场化进度、市场布局、相关企业重组、价格管制的机构配置的改革都要配合进行。 从煤价、电价和油价三个方面分别来说,未来15年,我国能源发展实行的是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因此,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如何,不仅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对电力资源开发利用有着重要作用,因为我国电力70%以上是火电。 近10年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艰难推进,电价形成机制也历经变化,尽管拟定了《电价改革方案》,制定了与《电价改革方案》相配套的实施办法,出台了厂网价格分离实施办法,开展了电价改革试点等,但是,近几年的能源紧张使得改革和完善电力价格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从电价管制的机构配置来看,目前电监会管市场,发改委管电价,很难协调统一,绩效较差,因此,必须作出适当改变。切实推进电价定价机制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我国石油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实行政府指导价格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这也造成了我国石油定价体制的缺陷,最突出的矛盾是国内油价被动跟踪国际油价,无法及时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消费结构的变化。有鉴于此,目前石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改变现行滞后的石油定价机制(主要指成品油),建立一个即时的、市场化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也就是直接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即时调整机制。 价格上涨要择机分散进行 记者: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煤价、电价、油价、气价、水价在内的每一次资源价格的上调,都最终会影响广大民众的生活消费。在当前国内消费市场依然偏冷的背景下,各种基本资源价格的上涨难免会引起民众的各种担忧。在推进本轮资源价格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蔡玲:启动资源价格改革要慎重选择时机,分散进行,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严格成本监审,建立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机制;协调相关受影响的产业的利益分配机制;避免变成价格轮番上涨。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资源价格改革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我认为,电力、石油、煤气、煤炭等这些行业的价格改革,他们所得到的收益必须严格审查其资金流向和经济、社会效益,不能成为拉大行业之间贫富差距的新途径。 杨文彪:资源价格上涨要顾及民生的承受能力。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将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相应下降。改革调整是杠杆,要区分经营性原因还是资源性原因。如是前者,仅凭涨价解决不了问题,对行业发展也不利,不要把涨价变成保护落后的手段。如是后者,涨价则有利于节约,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一味涨价,不考虑大众的承受力,会引发一些负面影响。 资源价格上涨还应兼顾各行业间的利益均衡。能源资源是社会的公共财产,涨价要有尺度,不能把行业间的链条弄断了。而且,节约资源不能只靠涨价。即使涨价也要把涨价的原因搞清楚。如果是资源行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经营效绩不佳,想通过涨价来平衡,就不应该。因此要有监督体系和保证措施。如果提供假信息人为引导涨价,除了不利于民众,更不利于资源型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电价改革是让电价高于成本 记者:在各种资源价格的变动中,电价上涨所能影响到的受众更多。总体来看,我国的电力资源与国际相比仍然短缺,且在缺电的情况下产业结构无法调整,因此不能减少对电力的投入。同时有业界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的电价较低,应该把电价调整到合适的价位,利用价格手段实现节约资源。我国电价改革的空间有多大?从长期来讲,它将给广大的用户包括企业和一般消费者带来的是利多还是弊多? 曹新:我认为,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但只有在电价高于成本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我们不能以为市场放开以后电价一定下降,因为决定电力行业成本的因素,除了企业效率外,还包括它购进原料的成本及相关政府税费,比如煤炭、天然气的价格走势等。 市场本身是公平的,只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就会有涨有落。关键是能不能建立起市场机制,而不能以电价的涨落作为市场成功与否的标志。从长期来讲,市场有助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会给广大的用户包括企业和一般消费者都带来好处。 世行在美国加州电力危机后专门告诫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电力行业竞争性市场化改革时,要注意起始点问题,其中一个就是电价,只有在电价高于成本,电力企业有合理利润时,才能进行市场化改革。 我国电价长期在国家严格管制下,电价是偏低的。无论是将我国电价总体水平与国外的电价水平相比较,还是将现行销售电价水平与基于长期边际成本确定的电价水平相比较,我国的电价水平都是不高的。西部与东部相比,这种差距更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电价还略低于国际电价,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则大大低于国际电价。 以输配电价为例,据JP摩根公司的资料分析,目前我国输配电网的回报率在国际上是最低的,国家电网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只有0.4%,而许多国家的输配电资产回报率在4%—7%之间。推进电价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让电价高于成本,电价管制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定价,体现供求关系。无论从宏观经济运行,还是从行业发展来看,我国电价水平还有一定的调升空间。适当调整电价水平及其结构,不仅不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显著上涨,而且还会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关链接 通盘考量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周大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煤为基础”的一次能源发展战略。在坚持“煤为基础”的同时,我国应将一次性能源发展战略的重心放在努力寻找替代方案上,把水电、核电、天然气作为重要的一次性替代能源来发展,而不是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 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不仅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和水污染问题,而且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维持。 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目前发展很快,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也需要高效清洁的燃料。当前应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对天然气发展的系统规划。 “十一五”规划确立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战略。我国必须加快核电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积极发展”。我国的核电规模到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并非最高目标。 今后还应正确看待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优先开发水电,同时使水电价格参与竞争,甚至得到优惠。 牛文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能源短缺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在2004年,中国每日平均消耗石油650万桶;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8.5亿吨标准煤;中国11个高耗能产业的33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6%;全国能耗支出费用占GDP的总量达到13.5%,超出美国6.5个百分点……以上种种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根据权威性的统计,中国人均可开采的一次性能源与世界人均相比较,具有较低的数值,例如人均可开采的石油只有2.6吨,是世界人均的11.1%;人均可开采的天然气1074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14.3%;人均可开采的煤炭90吨,是世界人均的55.4%。 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在能源上的浪费还十分严重。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及早对于下一代能源开发作出积极的部署,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