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收购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15:29 《董事会》

  从随风潜入到遍地开花,外资在中国各行各业掀起的并购狂潮,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所谓“蓄之愈久,发之愈猛”,以外资在并购中所显示的惊人爆发力,我们大致可以窥见他们蓄势的时间之长。

  如果将当初的列强换作今日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眼中,肯定会出现一幅骇人的晚清“瓜分图”。同一幅图景,自由贸易主义者则可能会有另外一番解读:中国已经成
为全球经济中一个强大的磁极。两种判读,代表两种不同的视域,因而也会得出两种不同的预测,激起两种迥异的情感。不过,不管是痛心疾首还是欢欣鼓舞,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急行军都值得我们严重关切。毕竟,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看,今次汹涌而来的外资并购浪潮都是民族经济史上的头一遭。

  20年前,当亚洲第一个经济

恐龙——日本崛起的时候,也曾经在世界范围内激起过一次收购浪潮。当时收购的一方是日本,而被收购的对象则是当时的头号经济大国:美国。20年之后,当另外一个巨大的经济动物——中国崛起的时候,遭遇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历史际遇:被收购。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开始之后所谓的30年间,中国上演了一场广为人知的经济奇迹。其增长时间之长、增速之强劲,与战后日本的增长神话相比毫不逊色。然而,同样的30年增长,中国与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缘何如此不同?收购别人未必是好事,被人收购也未必是坏事,但一般而论,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肯定存在着经济势力的悬殊对比。这就是说,今日被收购的中国,肯定在经济上处于某种相对弱势的地位。这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在当时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存在天渊之别。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难道中国的“经济奇迹”与日本的“经济奇迹”压根就不是一回事?如果事情真是这样,那些天天鼓吹中国奇迹并陶醉于所谓“中国世纪”迷梦中的先生们,恐怕就要手心冒汗了。

  对于今日中国被跨国公司“围而购之”的处境,人们可以从

汇率、劳动力价格、全球化深化等不同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不论哪种解释,中国与日本迥然不同的历史际遇,都将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巨大疑问。这或许是又一个所谓中国迷思。厘清这个迷思,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
中国经济
真实的过去,更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中国经济可能的未来。

  据说,作为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已经出现了数量可观、实力强劲的民间企业。果真如此,中国的民营企业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的产业重组中扮演活跃的角色。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此番地壳运动般的产业重组中,中国民间企业不仅成为国企并购活动的局外人,而且几乎清一色地变成了外资的收购对象。按照云南红董事长武克刚先生的说法就是,他担心中国民营企业像割韭菜一样被跨国公司成片放倒。并购活动是最能够检验资本实力和企业智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最近掀起的这次并购浪潮,不啻是对中国民营企业实力和智慧的一次最好检验。但初步的检验结果相当令人不安。这说明,在长期的歧视和抑制环境中,中国民营企业仍然相当脆弱和幼稚。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在一片保护民族企业的喧嚣声中,我们独独只听到做大做强国企(他们往往是少数与政府勾连密切的“官企”)的声音,而从来没有听到做大做强民企的声音。似乎只有国有企业才是民族企业,而中国民营企业就不是民族企业。这当然是相当荒谬的思维。如果借口抵御外资,而用行政手段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那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就可能面临“官企”和跨国公司的双重剿杀。中国民营企业就可能还未真正长成就开始消亡。可能正是看到了这样一种不祥之兆,中国民营企业开始纷纷做起了跨国公司的“二奶”。卖给外资或者甘心做外资的附属,虽然不是一条最好的出路,但总比另外一种出路风险更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大民营企业的国家会有真正强大的民族企业。

  正在中国如火如荼上演的外资并购浪潮,究竟是祸是福,我们现在仍然无法预测。但就已经发生的并购案例中,我们也的确发现了一些相当反常的迹象。资料显示,在英博收购福建雪津的案例中,英博的收购溢价竟然达到净资产的10倍之多。这在彻底颠覆现有估值模式之余,也不禁让人疑窦丛生。对于如此之高的收购溢价,恐怕只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跨国公司正在犯错误;另外一种则是跨国公司正在中国市场上寻求垄断。因为只有垄断收益,才有可能在未来弥补如此之高的收购溢价。

  在官企垄断愈演愈烈之时,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垄断,中国真正的民营企业将如何自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