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修补国企改革理论五个缺陷有助于深化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10:54 新浪财经

    文/李开发

  27年的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攻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临众多质疑。由于改革从大家都能获利的阶段进入有一部人的既得利益要受到损失时,对改革的质疑与批评之声渐多。在众多改革当中,国有企业的改革牵涉到中国能否全面建设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许多改革举措倍受垢病。作为一个深入研究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学者,在从理论与
实践上支持改革、相信中国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同时,也在反思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国企改革理论存有五个重大理论缺陷是造成改革掣肘的主要原因。研究与拿出解决方案方能顺利推进改革。

  由于理论上的缺陷,致使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准备不足,在实践上操作累累受阻,改革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被削弱,有许多问题生出众多令人垢病的问题。这一问题应当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个理论缺陷是重视工业经济体制,忽视

中国经济的二元化结构。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分隔的国家。中国的二元经济大背景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重要的因素与条件。什么是二元经济?就是农村与城市互相分割,存在着巨大的剪刀差,政府通过长期压低农业产品的价格,通过户口制度等条件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从压低农业的收入获得的部分来保障城市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二元经济把人分成了二等人,农民是付出很多回报却很少的一个巨大群体。城市收入远高于农民的收益,许多方面达到3-5倍甚至更多,城市的生活条件、劳动环境、劳动保障条件远高于农村。建国后我国农村的人口曾经高达90%以上,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已经降到了70%左右,如果加上乡镇工业的弹性就业也算转移的话,数字还会再降低一些。在农村的8亿人口当中,大约有5个亿的人口是劳动力。据有关方面测算,只需要1。1亿劳力就足以解决我国的农业生产问题。剩下的约3。9亿人口需要转移出来。有关资料介绍,现在已经有1。4亿农民工在城市或城镇就业,此外还有至少有2。5亿以上的农民可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其中处于18-30岁之间的优质劳动力达到1亿人以上,近期有可能进城的至少4000万人。与城市的国有企业职工相比,企业在聘用他们时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工资低、劳动态度好、劳动强度高、管理简单实用、甚至无须交统筹金(当然是单位不想交。)他们与国有企业中年龄偏大、缺少技术、身体较差的再就业人群相比,无疑具有极其强大的替代能力。忽视这一点就无法解释国家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推动再就业,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就不了业。

  第二个理论缺陷是重视国企自身因素,忽视其它所有制企业的影响。

  整个中国经济是一个整体。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认识到,开放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有利于中国的产品更好地出口走向国际市场,有利于建立竞争机制,有利于将现代化管理经验带入中国,推动与促进中国的计划体制进行转轨变型。三资企业进入中国后,在管理、品牌、机制、效率方面都远远好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特别是珠三角的三资企业,大部分使用内地来的农村劳动力,部分技术管理人才的较高工资与大部分劳动力的较低工资,加上品牌、渠道、管理、技术与薪酬机制方面的优势使国有企业感到压力,丢失市场的情况开始出现。

  在三资企业之后,乡镇企业开始崛起。乡镇企业当时突出的优势主要是低工资,离土不离乡,低工资带来低成本。因此,一度时期也在扩大的市场份额中分得了较大的一块,特别是浙江与江苏苏南的企业,以及其它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很快,加上劳动力成本低,与国有企业相比,也有较大的

竞争力,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再次萎缩,这在1995年前非常突出。

  逐步取代乡镇企业的是民营企业和以民营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起初是填补空缺出来的,但随着机制灵活、劳动力成本低,其竞争优势非常突出,经过5-10年发展和积累,民企取代了乡镇企业,在设备与技术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一批民营企业成为大企业集团,一批民营企业成为在技术、品牌上的姣姣者。在扩大的市场份额中,民企及以民间资本的企业市场份额逐步增加,目前已经拥有60%以上的市场。国有企业虽然体制也在不断变革,但由于改革不彻底,依然有旧机制的束缚,在薪酬方面的缺乏足够激励、且有巨大的人员包袱,因此依然难以顺利发展。因为上述三种类型的企业具有各自的优越性,相比之下,国有企业成为竞争中的跛足巨人,企业的发展日益困难是必然存在的,可以预期的。

  第三个理论缺陷是重视企业体制性原因,忽视企业体制外的因素。

  何谓体制外的因素?其实体制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有的企业创办时立足于技术研究,进来是都是有学历的知识型人才。作为研究型企业,当竞争来临时,由于技术的积累与人才竞争力相对突出,因此能够在相当长一度时期发挥积累的优势,取得较好的效益。同时,由于技术研发的正效应,刺激着新的研发,新的激励机制也从此产生,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作为知识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高的技术型企业能够在市场当中应付自如。有的企业是固定资产构成巨大,这一类企业也在在市场竞争的特定时期的胜出者。因为资产门坎很高,其它企业进来不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天然的优势。有的是拥有超级地租的企业,也叫地利型企业。笔者考察到,有些企业在城市中心地拥有土地和大楼,这些企业在退二进三过程中可以有巨大的升值。有的大楼出租,有的建成各类商场,都可以财源滚滚,养活一批职工绰绰绰有余。这类企业即使管理水平低,它也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活得滋润,体制上的多种缺陷被掩盖了。资源型企业由更是如此。然而,我们却常常把非体制性原因从改革的前提条件中排除了,甚至把因为非体制性原因的成功企业当作是先进企业,把非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困难的当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典型。其实最先步入困境的企业常常是非体制性的原因陷入困境的,资本构成特别低,全靠劳动力增值的企业,例如手工型,服装缝纫国有企业等。由于没有对非体制性原因进行研究,而非体制性原因又是普遍存在,这必然使得我们的一些改革措施在实践中受阻。

  第四个理论缺陷是重视企业的利益普惠,忽视部分群体受到利益损失。

  这么多年的改革,我们总是告诉人们,改革可以使大家都得到实惠,没有讲

  清楚,由于经济条件、经济背景、行业领域、年龄条件、资本构成等等方面的巨大差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一批人的利益可能失去。我们有一些改革措施由于短视,阻碍了后一步改革的推进。一开始改革时,我们有的企业用发全工资下岗,发80%、60%工资等多种办法,后来越来越没有办法维持这种改革条件。当利益前后不均时、矛盾不断出现时,我们的改革便再不能顺利向前推进。

  我们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在竞争却不可能分为二元,不能因为他是国有企业职工就要求他购买国有企业的产品。因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同一市场中,我们处在产业链条同一位置企业只能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这是经济规律,骂经济学家也不管用。经济竞争的充分发展使得产品进入微利时代,竞争使得所有生产同一产品或可替代产品的企业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国有企业的产品成本如果降不下来,就必然会失去市场。什么样的同一水平线?毫无疑问,不管是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人才体制,还是薪酬体制都一样面临竞争,面临同一个竞争。企业在一个方面有问题,会直接造成企业总体上缺少竞争力。因为如此,国有企业职工与农民工在同一水平,特别是工资水平上的竞争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实现在也是如此。市场竞争很激烈,市场竞争很精彩,市场竞争优胜劣败,市场竞争残酷无情。中国这么多年来让农民工与城市民众处于二元分割的位置上,现在尊重经济规律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进城并和城市职工在一个水平线上竞争是必然的。国家不可能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足城里人与农村人竞争中的落差,如果那样就是违反经济规律,就是保护落后,就是保护不平等的城乡差别,同时也是违反宪法的行为,当然更不用说我们本来就没有钱去补贴。银行的存款来自全体老百姓,得问问广大存款人愿不愿意,问问银行愿不愿意的。

  第五个理论缺陷是重视国内市场情况,忽视国际市场竞争背景。

  众所周知的是,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还处在低效率状态,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是我国产品的现状。因为如此,企业产品的利润被摊得很薄。相当多的企业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遭遇的竞争更是激烈。因为,在开放的全球市场里,产品的交易是跨越国界的,我们可以销出去,其它国家的产品也在同一市场中竞争,其它国家的产品也可卖进来。这样,我们国家的产品也必须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产品的竞争。如果同在低端产品的行列中,竞争将使我们的产品成本必须和其它国家的产品成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我们的成本高了,竞争力就必然弱化。这时候竞争中的工资成本、资源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等每一环节能否降低都具有决定企业命运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产品成本降不下来,最终投资者会另转他国进行投资,向那些成本更低的地方和国家转移。只要你生产同一类产品,你就得和全球的其它生产商在同一条线上竞争。你的工资水平、资源成本等只能和国际市场最低成本线看齐,而不会与是否国有企业或其它什么所有制企业有关。如果我们的企业不加快改进技术,不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我们就会在竞争中落马。因此,国有企业特殊性的说法在这里是苍白无力的,借国有企业的出身想讨得市场的特许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由于上述理论上的明显缺陷,致使我们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有一些问题从一开头就面临着短视与急功近利的局面。由于理论研究不到位,导致出台的配套政策缺少针对性,主要表现在:改革目标描述不完整,改革中措施不能形成合力,有的甚至相互抵触;改革的成本支付对策不够,改革在如何适应国际竞争方面缺少解读,在如何缓解矛盾方面措施不到位。由于如此,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出现胶着状态是可以正常的。当务之急,在加大改革力度全力推进改革的同时,深入进行改革的理论探索,形成指导性强、操作性强的完整体系。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深入研究在改革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出现的教训,总结我们的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论,使它在下一步深化改革中具有更好的指导性和系统性。只有这样,改革的进程才能加快,改革才能步入稳步推进、全面深入、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快车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