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贵药价高之猫儿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 10:05 中国青年报 | |||||||||
周湘杰 近年来,“看病贵、药价高”现象备受诟病,社会各方面见仁见智。但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针对这一现象出主意、开药方的人多,望闻问切追根溯源的人少。 笔者认为,首先,“看病贵、药价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据有
其次,“看病贵、药价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院要运营、要发展,在当前体制下,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取得收入:政府财政投入;通过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获得的报酬;医院药房出售药品时的加价收入。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负担比重从1980年的21.2%逐步扩大到2003年的55.5%。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比重过大,是患者感到“看病贵、药价高”的另一体制性原因。 第三,“看病贵、药价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医疗卫生体制设计的不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总量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004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医师的数量为11.5人,与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平均25~30人相比,差一倍以上;即使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埃及、罗马尼亚等国平均15~20人相比,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供不应求是医药价格不断上涨的经济动因。另一方面是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人口占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在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情况下,价格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将一直上涨到供需平衡的均衡点。需求创造供给,供给拉动需求,在供需双方长期的市场博弈中,价格是二者之间的筹码。 在这个背景下,“看病贵、药价高”又有众多的表现形式。一是药价越高越好卖,竞争力越强,出现了市场经济悖论。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同质商品价格越低竞争力越强。但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医患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80%的药品是在医生指导下消费的,由于现行体制允许医院按一定比例加价销售药品,单位价格越高的药品,加价的绝对金额就越大,所以出现药价越高越好卖的现象。二是政府的价格管制措施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由于医疗机构已经形成了“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药价降低后,大处方、乱收费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三是公立医院的逐利性异化了医院和医生的行为,医风医德问题堪忧,加剧了“看病贵、药价高”的矛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分析“看病贵、药价高”的原因时,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医药费用的上涨还有其合理的成分,但过快上涨又肯定是不合理的,如何判断上涨多少是处在合理范围之内始终是一个难点。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经济的增长总会伴随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因为价格上涨具有刺激供给增加的功能,按照“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这一现象就很好理解。只要物价上涨的水平低于居民收入增长水平,那这种物价上涨就是合理的,百姓的生活就会不断改善。1960年~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29个成员国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从平均占GDP的3.9%,攀升到7.6%,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种发展趋势。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社会对医疗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医药技术的快速进步,医疗卫生费用总额肯定是不断增长的,医疗、药品的价格肯定也会不断地上涨。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点就是要把医疗卫生费用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控制在群众可承受范围之内。现在的舆论“一边倒”,似乎医药费用总额和医药价格绝对下降才是合理的,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如果出现了医药绝对价格水平的下降,供给就会减少,“看病贵”就会转化为“看病难”。按下葫芦起来瓢,那样对患者就会更加不利,这是决策者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应着力避免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给出治理“看病贵、药价高”的基本思路: ★加快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将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纳入不同的医疗保险范围,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鼓励发展民营医院,着力化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 ★改革“以药补医”的体制,切断医药之间的利益联系。 ★政府应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监管,缓解“看病贵、药价高”的矛盾。 在治理“看病贵、药价高”的过程中,仅就药价论药价,不可能找到出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