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经济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 10:53 金时网·金融时报

  深圳银监局局长 于学军

  近两年在对中国经济形势的预测当中,无论是国际国内,还是权威机构或专家个人,均频频失误,往往看低不看高。如预测2005年增长率超过9%已属少数,但实际增长结果却达到9.9%,并且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速,这使所有预测机构和个人均大出所料、望尘莫及。

  造成近两年对我国经济预测普遍偏低的原因,应首推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因为无形中中国GDP在2004年即平添2.3万亿元,净增16.8%,这使我们原来分析判断的参照系随之发生重大调整,因此,自然会造成某种不准确或紊乱。但另一方面,事实上即使剔除这个因素,也有许多判断明显不准的地方。从全国来看,首先是外贸进出口及其顺差,谁也难以预料在2004年大幅增加并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的基础上,2005年又劲增23.2%;并且出口增长更猛,达到28.4%,遂使贸易顺差一下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19亿美元。显然,外部需求强劲、外贸顺差巨幅拉大,是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拉动因素。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前两年即处于一个明显的膨胀之中,2003、2004年分别增长26.7%和25.8%,投资占当年GDP比重超过一半(经济普查前统计口径)。这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自然是十分可怕的。因此,政府采取了多种宏观调控政策以图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但谁都很难相信:200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却并未明显放缓,而是再增25.7%,几乎未现回落。正是由于对以上两点的错判,才导致我们对整个经济增长水平出现明显的预测失误。此外,对国内消费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比如,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投资热、消费冷,因此,纷纷指出要大力增加消费需求即所谓刺激内需。但冷静思考才发现:实际上近两年我国也并不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仅以2004和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两年分别增长10.2%和12%(未扣价格因素则为13.3%和12.9%),均高于同年的GDP增长水平,怎么硬是人云亦云、视而不见地非说我国内需不足呢?并且近两年消费热潮有目共睹,出现多个热点,既有房地产热,又有购车热,电脑、手机、DVD、平板电视机等各类电子新产品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很难想象下一步我们的消费还能热到何种程度。所以,现已到了该摈弃我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了,这两年我们事实上处在一个消费热潮中,并不是什么内需不足。

  因此,我认为:

中国经济的真正问题,既不是什么内需不足,甚至也不是固定资产投资膨胀问题,而是内部经济结构失衡以及对外部经济(国际)不平衡的问题。这集中反映在外贸进出口及其顺差的急剧扩大上,2003~2005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9%、35.7%和23.2%,外贸顺差分别为255、320和1019亿美元。顺差迅速扩大,说明出口增速远快于进口增速,形成对外贸易极大的不平衡。加上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也保持在600亿美元的高位上,遂使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4、2005连续两年增加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这即是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以及对外部经济不平衡的一个集中反映。而当中央银行通过结售汇大量收购这些外汇并使之变为储备之时,即等于同时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人民币资金。这些人民币资金旋即转化为一种潜在需求,其结果便形成了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这就是为什么近两年消费需求超过10%、投资需求持续高增长而仍感社会资金充裕、并被误认为内需不足的缘故。同时,也是为什么央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锁定商业银行大量流动性之后,其流动性仍嫌过多的原因。

  如果简单地看全国经济增长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我国宏观经济的确处在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好时期。但经济运行的内部却隐含着相当的结构不平衡问题,这个问题即造成了我国

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全面紧张,也是土地、水资源利用捉襟见肘、环境损失严重等现象的重要原因。内部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空中常使我们心存不安,迟早都会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大患。这是我们研究、预测全国经济发展时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