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反倾销应诉:团结就是力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 10:51 《法人》 | |||||||||
国内3大鞋业基地——浙江温州、福建泉州、广东的鞋业协会(商会)正式宣布联合组建“欧盟反倾销应对联盟”,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联合国内鞋企及境外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无损害抗辩” ◎文/实习记者 刘憬迪 本刊记者 张驰
3月20日,身为温州鞋革协会秘书长的朱峰,一大早就来到办公桌前,等待着来自欧盟的消息,这一天是欧盟委员会决定是否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初步裁定的日子。 “这关系到上千家企业,几百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必须要积极地搜集第一手的信息,给企业和其他兄弟省市的鞋革协会提供有效沟通的渠道。”从朱峰的脸上,《法人》觉察到了他的疲惫,但他表示这种付出很值。 当天下午四点,朱峰收到从欧盟传来的消息,欧盟已经通过了初步裁定,决定从4月7日起对产自中国的皮鞋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接到消息后,朱峰打出的电话和接听的手机是一个接着一个,朱峰也在消息接收者和传播者之间转换。 此时较为忙碌的还不止朱峰一个人,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涛、温州东艺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荣,也在为扭转中国鞋在欧盟的命运,努力地进行各种商务公关。 “这不是一家、两家企业的事,而是事关着今后中国鞋在欧盟的生存大计,我们不得不尽最大的努力来争取有利于中国鞋业在欧盟发展的外部环境,最终裁定没出来前,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两位老总的话出奇地一致,但《法人》明显感觉到欧盟反倾销给他们带来的压力。 欧盟有备而来 在朱峰看来,欧盟此举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早有准备。 2004年12月,意大利制鞋协会(ANCI)向欧委会提出申诉,要求针对中国出口到欧盟的所有鞋类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5年2月1日,欧盟正式对来自中国的鞋类产品实施“事先进口许可监控”。 2005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做出决定,对来自中国的劳保鞋实施反倾销调查。 2005年7月7日,欧盟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和越南的部分皮面皮鞋进行反倾销。 同年12月21日,欧盟对华鞋类反倾销案听证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 2006年2月23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向欧盟成员国建议,对中国和越南出口到欧盟的鞋类产品加征低于20%的反倾销税。 3月下旬,欧盟通过初裁,判定中国鞋向欧盟市场倾销的事实成立,决定自4月7日起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 “现在看来,欧盟反倾销调查的脚步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越来越快。”朱峰说。 此次欧盟认定中国鞋业倾销的理由是企业变相接受政府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欧盟市场进行倾销,对欧盟鞋业构成冲击。 “制鞋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98%以上企业属于民营和外资;另外广东、温州、泉州三地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三地鞋企均为独资或股份合资性质,根本不存在政府优惠补贴一说,同时,按各自的产业规模、品牌体系、产业链和营销网络,中国制鞋企业完全能够在市场机制下薄利多销,绝不可能做低于成本价的赔本买卖!”奥康总裁王振涛的声音掷地有声,“但欧盟却无视这一事实,否决了所有中国应诉企业的市场经济待遇并征收反倾销税,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违反了公平贸易的原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教授同意王振涛的看法,他认为欧盟对中国鞋反倾销调查缺乏证据,实为贸易保护;所谓的欧盟内部制鞋业的萎缩,是由于他们自身存在诸多不景气的因素形成,并非纯粹中国鞋冲击造成,欧盟自身面临的原材料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渠道成本偏高等问题也是制约其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利益之争,是欧盟一些成员国对中国进行反倾销指控的最根本原因。”张汉林分析。 来自海关总署的两组数据给张汉林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鞋出口141.9亿美元,其中成品鞋137.3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出口平均单价为2.61美元。 欧盟是中国鞋第二大出口市场。这一期间,中国对欧盟出口成品鞋24亿美元,同比增长46.6%,出口平均单价为3.19美元。 根据欧盟提供的资料,中国鞋在欧盟最大出口地是德国,然后依次是英国、意大利、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在2005年上半年,德国的进口额是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2.75%。意大利是3.36亿美元,同比增长58.13%。 在这6个国家之中,中国鞋占进口总量比例最高的是西班牙,今年上半年达64.74%。荷兰的比例也超过50%。意大利、德国、英国的比例在40%-50%左右。 欧盟的传统制鞋大国,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鞋企正遭遇中国鞋的冲击。 “这种情况下,欧盟内部一些国家提出对中国鞋的反倾销指控就顺理成章了。”张汉林对《法人》说。 没有赢家 按照东艺鞋业董事长陈国荣的思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欧盟已经成为服装、皮鞋高档品牌输出的大户,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基地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应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但恰恰部分人心中存在着狭隘的贸易保护主义,而且这种事情发生在欧盟,真是让人费解!“这位沉浸于制鞋业三十多年的汉子,对目前中国鞋业经历的遭遇感到十分不解。 欧盟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欧盟宣布从4月7日起对中国皮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的消息一经公布,欧洲贸易商协会、欧洲消费者组织,以及德国制鞋协会也纷纷发表声明,反对欧盟委员会向由中国进口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的做法。 欧洲贸易商协会和欧洲消费者组织均认为,生产成本过高的欧洲制鞋企业出于自身利益,鼓动欧盟对价廉物美的进口鞋加征关税,这必然导致欧盟市场上的皮鞋价格上涨,从而损害广大消费者、零售商和进口商的利益。 “众所周知,由于与发达国家所具有的产业比较优势不同,我国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外贸出口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到欧盟的中国鞋也多数为附加值低的中低档鞋,这与欧洲制鞋商生产的高档鞋不属同一层次,二者产品并不直接构成竞争,因此,中国皮鞋对欧出口并不存在倾销行为。 ”陈国荣如是说。 长期研究世界贸易的张汉林表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即便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也并不能阻止其它发展中国家对欧盟鞋类的进口。在制造业日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不仅符合产业转移规律,而且也符合发达国家自身的经济利益。 事实上,从1970年代起,许多欧洲鞋业公司就将生产外包给了亚洲,本国的相关产业不在多数。来自商务部的数字显示,在欧盟承诺从2005年起对中国鞋取消进口配额之前的1998至2004年间,欧盟皮鞋生产能力就已经从11亿双下降到了7亿双。在西班牙,最大的鞋厂不过百余名工人。 “即便是将中国进口鞋类产品的数量减少,欧盟还是会从其他具有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进口鞋类产品。”张汉林表示,“欧盟一些国家如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制鞋行业不景气,是市场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提高中国鞋类产品的进口税率,并不能改善部分欧洲制鞋商的生产和销售状况。 ” 企业抱团 在4月7日欧盟对中国皮鞋起征4%-19.4%的反倾销税前夕,国内3大鞋业基地——浙江温州、福建泉州、广东的鞋业协会(商会)正式宣布联合组建“欧盟反倾销应对联盟”(下文简称“应对联盟”),并对外发布了“应对联盟宣言”, 宣言称欧盟对中国鞋反倾销及在市场经济待遇裁决问题上缺乏客观公正性。 由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牵头组建的“应对联盟”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联合国内鞋企及境外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无损害抗辩”。 “‘应对联盟’是民间自主行为”,朱峰认为,与此前各地行业协会的“单兵作战”不同,三地鞋业协会(商会)跨地“集体作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针对国际贸易纠纷的“民间应诉团队”,旨在“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欧盟反倾销无损害抗辩,争取更大的权益。”据《法人》了解,此前温州、泉州和广东鞋业协会(商会)已就成立“应对联盟”进行了多次沟通。 广东、温州、泉州为我国重要制鞋基地,也是这次欧盟反倾销案涉案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此时联合组建‘应对联盟’,无疑会给欧盟抵制中国鞋施加强大压力。”朱峰表示。 与此前应对反倾销侧重“幅度抗辩”不同,目前,在三地行业协会的引导下,制鞋企业把“主攻策略”转向了“无损害抗辩”。 2006年3月2日,在温州市外经贸局、温州鞋类出口专业委员会共同商讨应对反倾销调查的会议上,市鞋革行业协会、市鞋类出口专业委员会成员企业达成协议:集体提起无损害抗辩。到会的企业均表示将予以配合。 “与单个企业幅度抗辩的‘单兵作战’方式相比,无损害抗辩属‘集体作战’,需要国内企业、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以及国内行业协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一旦无损害抗辩成功,意味着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调查中止,无需再进行倾销初裁、倾销终裁、损害终裁等程序。”朱峰对此进行解释,“企业进行幅度抗辩争取到的市场经济地位、单独税率只适用该企业;进行无损害抗辩,争取到的结果则适用涉案全行业。” “提出无损害抗辩,是在之前幅度抗辩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全国行业的利益”,朱峰透露,目前,温州有关企业正搜集证据,证明温州鞋出口未对欧盟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 “一方面,企业对反倾销疲于应付;另一方面,企业却不知从哪方面入手对企业更有利,这折射出我们国家‘反倾销应诉机制’的缺乏,不能不说这是个遗憾。”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向《法人》表达了他的焦虑。 他认为首先应构筑由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反倾销应诉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政府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加强内外沟通,企业主动参与,是反倾销应诉体系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了这些因素,那么体系的建设就有了保证。”周德文说。 在这个体系中,周德文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缺少熟悉国外及WTO反倾销规定的人才,企业就相当于少了一个耳朵、一条胳膊,他让你有力使不上,反击也找不到要害,这是我们最难受的!”王振涛深有同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