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营经济拓宽就业渠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 01:44 中华工商时报 | |||||||||
□陈全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正处经济转型时期,就业问题尤为重要。10年前,厉以宁教授在他的《转型发展理论》一书中就提出了“就业问题比通货膨胀问题更令人担忧”的命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就业压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更趋严峻之势。
一、就业空间有限,劳动岗位难以大幅增长 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资料,预计今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而在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水平下,预计可新增就业人员只有1100万人,因此就业岗位缺口将高达1400万人,创历史新高。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所能提供就业岗位的空间和机会减少,愈发凸显就业形势之严峻。 第一,通过加大国家投资以增加就业岗位的力度有限。今年不仅要减少国债规模和财政赤字,而且国债和预算内投资将主要用于农林水利、科教文卫、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西部开发等方面,势必会影响工业制造等行业的投资;同时,还要继续搞好宏观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就业岗位的增加。 第二,通过增加出口以扩大就业的难度增大。去年我国贸易顺差骤增699亿美元,达到1019亿美元,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不断增多;日本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破坏中日关系,将影响两国贸易;美国发表对华贸易评估报告,态度强硬;加之国际上某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等,这些预示着今年再继续增加出口的难度增大,通过增加出口以扩大就业的难度也相应增大。 第三,通过引进外资以增加就业岗位的空间减少。我国近年来引进外资基本稳定在500亿-600亿美元的水平上。随着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投资 环境不断完善,加之土地不断升值,现在外资进入的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其关注的已不是建新企业,而是兼并或购并现有企业。外资购并企业之后的第一个动作往往不是招工,而是裁员。 第四,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以增加就业的容量受限。全国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2004年GDP现价总量比修正前增加了2.3万亿元,绝大部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高达2.13万亿元,由此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这一方面说明,现实经济生活中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一直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的可利用空间不会很大。 第五,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地会增加部分失业人员。当前经济生活中有十几个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本身将引发价格下跌,利润减少,亏损增加,企业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由此将出现一批失业人员;同时,治理产能过剩还要取缔、淘汰和关闭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出于安全生产的需要,还要关闭一大批小煤矿,由此又将产生一批失业人员。 二、劳动力资源增量达到峰值,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 前些年,由于国企改革和实行“减员增效”的政策,就业中突出的矛盾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即“40、50”(40岁-50岁)者居多。为安置好下岗职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2005年末,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大部分已经得到妥善安置。近年来,青年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尤以今年为甚。据测算,今年16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04856万,劳动力资源增量达1749万人,增量为近几年的最高峰值。而青年就业问题中,又尤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甚。 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在70%-80%间徘徊。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累计人数在年年增长,2001-2005年五年间分别为34万、37万、52万、69万和79万。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413万,加上去年沉淀的待业大学生,预计今年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将达500万人。 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并不亚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原因在于:一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高,追求与自己所学专业、学历层次相匹配的单位和岗位;二是部分学生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部分学生靠家庭、亲友的借款坚持到毕业,急需就业以偿还欠款,对就业的急迫程度高;三是大学生有知识、爱思考,同时又年轻、易冲动,如果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希望落空,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当前社会上对改革的一些错误舆论导向,非常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与偏激情绪。所以,青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恐会引发重大的社会问题。 另外,我们还不能不考虑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因为在劳动力资源增量的1700多万人中多数是农村青年。而现在农村青年大多要到城里打工,要到城里就业。上一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到城市打工目的单一,就是要挣钱,有的是为养活农村的一家老小,有的是为攒钱结婚成家,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新一代的农民青年到城市打工,其目的已不单是赚钱,而是见世面、求发展,他们不再想回到农村,不再当候鸟,希望定居成为城市居民。如果他们很难在城里找到工作,又不愿意回到农村,加之离乡背井,受人歧视,收入无保障,很容易产生愤世仇富心理,或被挑拨和利用,引发新的城市治安问题以及群体性事件。 三、发展民营经济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如何有效地解决数以千万计的就业缺口,努力扩大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地增加就业岗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新增就业岗位中,民营经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了60%-70%。要从积极扩大就业,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通过发展民营经济解决就业问题。 第一,要更加重视就业对人的保障作用。社会保障工作固然十分重要,但与就业对人的保障比较而言,社会保障对人的保障是外在的、被动的、消极的保障;而就业对人的保障则是积极的、主动的、内在的,是一种根本的保障,且还是低成本的保障;更何况,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就在于就业的单位和就业者个人的缴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就业工作搞不好,社会保障基金必然是“食之者众,生之者寡”,最终还可能被拖垮。要保障就业,当前最重要的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给予民营经济以正常的国民待遇,建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可以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二,要更加重视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下岗职工再就业已有相应政策,且压力有所缓解时,要不失时机地把就业工作的重点从“40、50”转到“20、30”(20岁-30岁)上来。有调查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也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学的舞台。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青年人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青年到民营企业就业,特别是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自己创业、兴办企业。要切实解决到民营企业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劳动安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等问题;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工作,最重要的是为创业者提供充分有效的产权保护。 第三,要更加重视发展第二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毫无疑问,我们仍要继续发展第三产业,但是必须认识到,第三产业是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产业,第一、二产业不发达,就难以产生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而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整体上看,支付第三产业需求的资金属于二次分配范畴,是第一、二产业的企业利润和职工收入支付的,第一、二产业不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我国实现一、二、三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应采取缩减并提升第一产业,大力并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由此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方针。我们不仅要在第三产业中继续发展民营经济,在第二产业中更要强力推进,大力发展。目前民营企业占我国工业产值比重已经过半,要加大民营企业进入机器设备制造业、基础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这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就业紧张的压力,也是未来中国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路径。 第四,要把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一方面是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快辅业改制步伐,让出市场空间,放手让民营企业发展。我国的大企业大都是“大而全”,这种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模式恰恰是小生产,不是社会化大生产。所以,国有大企业要突出主业、精干主业,将其办社会职能、辅助生产系统以及零部件配套系统分离出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提高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让出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否则,制造同样的零部件、同样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民营企业是无法与大企业自身的生产辅助系统竞争的。因此,继续深化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不仅能够解决国有大企业自身的问题,而且对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就业渠道也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