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应对微利时代 防范失业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 11:13 中国经营报

  杨利宏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亏损额达到1026亿元,同比增长56.7%,亏损额接近1998年的水平,形成历史上第二个国有企业的亏损高峰,亏损额增幅更是创下了近16年来新高。而仅仅在一个月之前,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称,去年中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90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创历史新高。

  究竟是“巨额亏损”还是“利润新高”,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如果国企经营产生“巨亏”,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及国企改制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探究国企“巨亏”的真实成因

  记者:一个是亏损超出1000亿元,一个是利润实现9000亿元。短短一个月之间,统计局和

财政部相继发布去年国企的经营信息,差距怎么这样大?

  高辉清:出现这样的巨大差异,主要是统计口径的不同。财政部公布的国有企业利润总额,是所有国企利润的加总,其中当然包括亏损的国企和盈利的国企。而统计局公布的国企“巨亏”,统计的是所有亏损的国有企业,即亏损总额。其实这两组数据之间并不矛盾。

  记者:但事实是,此次国企亏损额创下1998年以来的历史第二高峰。有人认为,这一轮的国企巨亏,主要原因是当前整个产业环境的产能过剩和国有企业本身缺乏核心竞争技术造成的。

  高辉清:从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环境来看,无论是国有、民营还是外资企业,同样面临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少民营企业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国企产生巨亏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核心技术的缺失。

  葛守昆:还要注意一个事实,今年是国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开始试行的第一年。在传统的国企管理体制下,国企对于现有的经营管理团队缺乏明确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国企将面临严格的经济责任目标考核的压力下,国企出现如此大的亏损额,也不排除现有管理者隐藏利润、缓解日后盈利压力的可能性。

  金碚:单纯的数据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国企出现巨额亏损,并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本身存在的“痼疾”,如治理结构、激励制度以及管理水平等。另一方面,也与当前

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产业景气度有关,这是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市场生存现状的产业“共性”。

  众所周知,当前产业环境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整个市场低下的利润率造成如今国企巨额亏损在所难免。

  此外,从短期来看,去年以来国内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也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成本压力,国有企业在市场反应方面的滞后性和应变不足也是主要原因。

  高辉清:这一事实本身说明国有企业的“内部分化”现象已经日益严重。其实,早在去年上半年,已经有充分的迹象表明,扣除垄断性企业的盈利,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已经处在亏损的边缘,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市场能力差距越来越明显。这次创下历史新高的国企“巨亏”,至少再次表明了国企改革的迫切性。就如一些学者提出的国企“冰棍理论”一样,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并没有市场竞争能力,就如暴晒在阳光下的冰棍一样,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彻底改制,最终其资产及市场会彻底消失。

  辨析“产能过剩”危机

  记者:与1998年时的国有企业亏损高潮相比,此次国企出现巨额亏损在外部制度及市场环境方面有何不同之处?

  高辉清:我认为,与1998年相比,这两轮国企亏损高潮相同的原因在于,都是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产能过剩”。1998年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使得中国市场首次进入买方市场,国家当时开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缓解困难。新一轮的国企巨亏的背景,是国家开始从主要考虑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逐渐转变为“双管齐下”,尤其近年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从源头上抑制过度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针对相同的“产能过剩”,经济管理者开始采取不同的手段,从重点刺激消费转而抑制过度投资。

  葛守昆:以国资大省江苏为例,去年以来全省国有企业的亏损面确实在扩大。但亏损的原因并不完全是“产能过剩”的影响。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相当部分的国企亏损还是“老问题”,即国有企业改制尚未深化,国企的激励和约束制度不健全。尤其相当部分的国企管理者,在企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的制度安排也直接导致国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金碚:“产能过剩”是相对于需求和价格机制而言的。在当前中国企业的“微利”年代,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面临同样的市场竞争压力,非国有企业同样会出现大幅亏损。

  其实,国企改制的进程,有时就是国有企业和政府不断的博弈过程,国有企业以往享受到国家的不少政策性扶持措施。但作为市场经济体系本身,企业和市场都应该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机制,需要适时应对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因此,国有企业更不应当重复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而应当更加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应对“巨亏”冲击波

  记者:国企出现巨额亏损,对我国当前经济运行有何“预警”作用?对于将来的国企改制有何影响?

  金碚:毫无疑问,在我国现行的税收等政策体制下,国有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承担更重的税赋,内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产业景气的时候,这种差别造成的影响并不突出。但是,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竞争性产业利润率下降、垄断性行业又有大量社会资本进入,这也加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境。因此,早日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高辉清: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来自市场的利润会大幅减少,不可避免地波及到职工收入水平,同时,政府出台的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如调高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这些经济政策的作用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一现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老百姓看到的是企业的大范围亏损,对于经济的预期明显下降,这与政府刺激消费的努力产生了“对冲”,反而难以到达政策预期的效果。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的巨额亏损还仅仅发生在抗经济风险能力最弱、裁员谨慎的国有企业,如果这种亏损“传导”到民营企业,有可能会在中国引发新一轮的失业危机。

  1998年我国加速国企改制,曾经主动采取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做法,社会上新增了大量下岗待业人员。这一轮的国有企业亏损如果任其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从国有企业传导到民营企业。如今民营企业日益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裁员行为是完全市场化的做法,如果亏损大面积扩散,大范围的裁员也就难以避免。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国有企业经营产生“巨亏”,对于政府下决心打一场国企改制“攻坚战”、加速国有企业转型也是一个契机。在宏观经济形势走向良好、企业盈利能力较强的时候,国有企业往往缺乏彻底改制的决心和动力。相反,在当前的这种“巨亏”情形下,国有企业也将被迫谋划出路。同样,政府也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保障和增加农民工工资收入等政策。这些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相对较高,这些政策的出台也可以有力地刺激消费,从而缓解这场产业环境恶化带来的经济冲击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